上海地鐵博物館形象展示地鐵盾構隧道掘進 (蔣迪雯 攝)

2014年10月28日,上海地鐵博物館(一期)正式開館試運營。作為國內首家地鐵博物館,將向參觀者提供模擬試駕、感受未來地鐵等特殊體驗。

新落成的上海地鐵博物館面積達5000平方米,一期開館面積2800平方米。步入序廳,180度寬屏環幕影片向前來參觀者展示了從世界第一條地鐵發展至今的歷史演變。

同時在這里,你能知道上海最早的隧道試驗是在什么年代、什么地方,你能知道上海地鐵的第一張“準生證”是什么時候批下來的,你也能知道走在盾構隧道里是什么感覺。

據上海地鐵博物館館長朱于山當時介紹,館內陳列的電動列車模擬駕駛器將向人們展示列車運行相關操作與突發事件的處置方法。從德國定制的模擬駕駛器,在2000年至2012年累計培訓列車司機1000余名。

回顧歷史,1956年8月,上海市人民委員會市政建設交通辦公室根據戰備要求,向市政府提交《上海市地下鐵道初步規劃(草案)》,上海地下鐵道建設由此開始了重要的征程。

博物館便陳列著該草案,從這份泛黃的文件能清晰看到:上海地鐵規劃環形放射狀;主線南北向為漕河涇到吳淞;東西向是西郊公園到黎平路,而交叉中心即人民廣場;而徑線則規劃了周家渡——真如,塘橋至大場等字句。

很少有人知道,首次隧道盾構掘進實驗早在1960年就開始,地點在浦東塘橋。到了1983年,《關于建設本市南北快速有軌交通項目建議書》出爐,建議建設南起金山衛、北至寶山、穿越市區的軌道干線。1986年,國務院批準立項,建設上海新龍華至新客站的地下鐵道。這便是后來的地鐵1號線。這些珍貴的歷史文件和圖片,都可以在博物館看到。

全自動列車運行沙盤是地鐵博物館內的又一大亮點。沙盤模擬還原了列車信號控制系統的作業原理。現場工作人員通過計算機發出指令,沙盤上的“地鐵列車”徐徐駛出。沙盤可模擬中心城區3—4條地鐵線路,開行、進站、停車、道岔變化、啟動等關鍵步驟都可一一復原。列車進站還會減速,慢慢停穩,與現實場景一致。

現在,上海地鐵總里程數已達600多公里。可以說,上海地鐵用20年的時間走完了西方地鐵100年走過的歷程。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創新里程碑”原創 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

 

史上今日: 2014年10月28日 國內首家地鐵博物館在上海試運營

圖文簡介

2014年10月28日,上海地鐵博物館(一期)正式開館試運營。作為國內首家地鐵博物館,將向參觀者提供模擬試駕、感受未來地鐵等特殊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