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0月16日6時23分,“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在內蒙古主著陸場成功著陸,實際著陸點與理論著陸點相差4.8公里。返回艙完好無損。航天英雄楊利偉自主出艙。

當楊利偉經過21小時23分鐘的太空行程返回陸地后,著陸場沸騰了,所有的人都在歡呼。楊利偉邁出艙門,面對人群說的第一句話就是:“這是祖國歷史上輝煌的一頁,也是我生命中最偉大的一天。”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號的發射,把中國首位航天員楊利偉成功送入浩瀚太空。21小時23分鐘的太空行程,標志著中國已成為世界上繼俄羅斯和美國之后第三個能夠獨立開展載人航天活動的國家。

從1992年9月21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被批準正式上馬起,科技工作者們歷經七年的刻苦攻關,突破了一系列關鍵技術,完成了大部分產品的研制。1998年3月,發射場、火箭完成了發射場技術合練。10月20日,成功進行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零高度逃逸救生飛行試驗,驗證了火箭的逃逸救生功能。1999年6月,神舟一號專列進場,開始了中國航天史上第一艘試驗飛船的發射試驗。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號試驗飛船發射成功。

2001年1月10日,“神舟”2號飛船成功發射。這是第一艘正樣無人飛船,標志著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進入了正樣發射試驗階段。

2002年3月25日,“神舟”3號飛船再鑄輝煌,我國載人航天工程成功經受了一次全系統的考核。

2002年12月30日凌晨,“神舟”四號飛船再度騰飛,標志著我國載人航天工程取得了新的進展,向實現載人飛行又邁出了重要一步。

到了2003年,神舟五號上天,主要是考察航天員在太空環境中的適應性;取得一些實驗數據,為我國載人航天的發展提供可靠的依據。神舟五號發射首次增加了故障自動檢測系統和逃逸系統。其中設定了幾百種故障模式,一旦發生危險立即自動報警。即使在飛船升空一段時間之后,也能通過逃逸火箭而脫離險境。安置在火箭最頂端的逃逸塔長約8米,形狀酷似一根巨大的避雷針,火箭的低空逃逸就是通過逃逸塔來實現的。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創新里程碑”原創 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

 

史上今日:2003年10月16日 “神舟五號”飛船在內蒙古成功著陸

圖文簡介

2003年10月16日6時23分,“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在內蒙古主著陸場成功著陸,實際著陸點與理論著陸點相差4.8公里。返回艙完好無損。航天英雄楊利偉自主出艙。當楊利偉經過21小時23分鐘的太空行程返回陸地后,著陸場沸騰了,所有的人都在歡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