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10月3日,由湖南農學院萬文舉等人主持的“遺傳工程水稻研究”課題,首次把玉米DNA導入水稻并育成高產優質水稻品系,這標志著我國水稻遺傳工程育種獲重大突破。

自70年代雜交水稻投入生產以來,科技工作者為了育出更優化的水稻品種,先后開展了“兩系法”、燦粳亞種間雜交和超高度育種,并取得較大進展,但是,要從根本上把多穗、大穗和高結實率統一起來,必須從生物技術著手,走遺傳工程育種途徑。

1989年以來,湖南農學院“遺傳工程水稻研究”課題組,根據分子育種理論和技術,運用DNA浸胚法進行玉米DNA導入,獲得了大量的變異后代材料,為進一步研究打下了基礎。他們通過多代選育,找到了基本穩定的GER·1品系,具有分蘗力強、穗大、粒多的性能,平均每穗約200粒,結實率達80%,米質較優。據悉,這個品系在湖南適于作中稻和晚稻種植。

該品系是一種導入玉米基因而具有高光效遺傳特性的水稻,當時報道稱經在湖南、湖北、江西、江蘇、云南、貴州、海南等全國38個生態點試種,普遍表現良好。其中湖南岳陽建新農場6300畝中稻平均畝產544.74公斤,3000畝晚稻平均畝產546.63公斤。

其實,雜交子一代在適應性、產量、抗性等方面優于雙親的現象在生物學中被稱為雜種優勢。雜交水稻育種技術的成功是我國近幾十年取得的重要科技成就,雜交稻的高產就來自對水稻雜種優勢現象的應用。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創新里程碑”原創 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

 

史上今日:1992年10月3日 我國水稻遺傳工程育種獲重大突破

圖文簡介

1992年10月3日,由湖南農學院萬文舉等人主持的“遺傳工程水稻研究”課題,首次把玉米DNA導入水稻并育成高產優質水稻品系,這標志著我國水稻遺傳工程育種獲重大突破。要從根本上把多穗、大穗和高結實率統一起來,必須從生物技術著手,走遺傳工程育種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