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9月26日,國際宇航聯合會接納我國為會員國。
國際宇航聯合會(簡稱IAF)是宇航界非政府性的國際學術組織,1950年9月,由聯邦德國、法國與英國宇航學會發起,1951年在法國巴黎正式成立。其宗旨是通過科學技術的交流,推動空間技術和外層空間的研究與合作,促進宇航事業及和平利用外層空間活動的發展,促進先進知識傳播,分享學術成果,獎勵有突出貢獻的航天工作者,開展青年工作者培訓等。國際宇航聯合會在國際學術界頗有影響,已被聯合國和平利用外層空間委員會(COPUOS)聘為技術咨詢機構。
國際宇航聯合會在瑞士注冊,秘書處設在巴黎,最高權力組織是全體成員大會。執行局是IAF的管理機構,采取主席負責制,每年召開兩次執行局會議。管理委員會是IAF的組成機構,現有17個,在IAF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技術委員會是IAF開展技術活動和提出IAC技術方案的機構,現有23個,涵蓋了空間科學與空間開發、空間應用與操作、空間技術、空間基礎設施、空間活動與人類社會五大專業。國際程序委員會負責實施IAC的技術方案,采用雙主席制,分別來自于當年的IAC主辦國和下一年IAC主辦國。
1960年,國際宇航聯合會還創建了兩個國際宇航學術組織,即國際宇航科學院(IAA)和國際空間法學會(IISL)。這兩個組織分別有自己的領導機構和組織系統,學術活動、行政管理和財務都是獨立的,但它們的主席均列席IAF執行局會議。通常是在IAF的統一安排下,在每年的IAF大會期間與IAF聯合或獨立開展各自專業領域的學術交流活動。
宇航聯合會、宇航科學院和空間法學會共同舉辦一年一度的國際宇宙科技大會,使整個空間界每年都有一個機會在一個不同的國家聯歡聚會一周。大會的組成包括100多次技術會議,專門討論空間活動的各個方面;九至十次高級別全體會議;重要的普及方案的社交活動以及一個大型展覽會。每屆會議都選定一個具體的主題,以便更集中討論與主題有關的問題。
1980年,中國的遠程火箭準確地飛向南太平洋預定海域,以及依靠自己的力量在發展宇航事業方面的突出成就,使國際宇航界的有識之士深切感到中國應該加入該組織。經過據理力爭及國際友人的支持,中國宇航學會終于成為國際宇航聯合會有投票權的成員。從此,中國宇航學會每年均派團參加IAF大會。在1983年第34屆大會上,楊嘉墀被選為執行局副主席,并連任至1987年。1987年、1991年、1994年、1998年,陸元九、陳勞允、梁思禮和陳懷瑾先后被選為執行局副主席。
中國宇航學會曾于1996年與IAF共同舉辦第47屆IAC大會;2010年5月在北京共同舉辦了首屆世界月球會議;2013年共同舉辦第64屆IAC大會。中國宇航學會每年組團參加IAF執行局春、秋季會議,并組織航天專家參加IAC以及其他相關學術會議、活動等,充分利用IAF的國際化平臺,推動中國航天科研工作者與國外同行的交流與合作。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創新里程碑”原創 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創新里程碑”原創 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創新里程碑”原創 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創新里程碑”原創 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創新里程碑”原創 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創新里程碑”原創 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創新里程碑”原創 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創新里程碑”原創 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