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藏公路,又稱國道219線,原新藏公路北起新疆喀什地區葉城縣,南抵西藏阿里地區的噶大克(噶爾),后又南延至邊疆城鎮普蘭,后續又將道路從普蘭延伸到了西藏日喀則市拉孜縣,全長2900多公里,途經36條冰河、38座海拔5000米以上的冰雪達坂,路面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年平均氣溫-9攝氏度,每年通行時間6個月。
新中國成立之初,新疆向阿里地區供應物資主要靠畜力。由于高寒缺氧,草料供給困難,畜力死亡率很高,運輸條件極其艱苦。同時,阿里地區居住著3萬多藏族同胞,以游牧為主,交通閉塞,經濟文化非常落后,糧食和簡單的生活必需品主要靠印度商人供給,常常遭受重利盤剝,生活極其艱難,而當地盛產的優質羊毛和高品位硼砂等物產資源卻無法外運,迫切需要修建新疆和西藏阿里地區之間的公路。
1950年,王震司令員在喀什號召各部隊自愿報名,參加解放西藏的戰斗,并組建了一支強悍的進藏獨立騎兵師。獨立騎兵師組建不到3個月,便移師和田地區于田縣,修建了一條可供人、騾馬、駱駝通行的羊腸小道,成為新藏公路雛形。
1951年,阿里地區宣告解放。1953年10月,中共中央新疆分局決定重修新藏公路。
1954年1月,新疆軍區組成勘測大隊進行選點測線。1955年6月,交通部批準新藏公路開工修建,新藏公路修建指揮部設在葉城。1956年3月,由近6000人組成的施工隊伍進入工地,4月正式開工。
新藏公路80%以上地段在海拔4000米以上,屬于高寒缺氧地區,氣候變化無常,在盛夏季節,早晚也離不開棉衣。冬季平均氣溫一般在零下25攝氏度左右,自然條件惡劣,沿線絕大部分地區沒有人煙,筑路人員初進工地都有不同程度的高山反應。施工所需要的物資全部由外地采購,經過長途運輸才能進入工地。公路建設初期,施工材料、工具和數千人的生活物資,由基地葉城運至工地全靠毛驢。
1957年9月,新藏公路修到原定的終點噶達克(現在的噶爾縣境內)。全體筑路人員克服了高寒缺氧、氣候變化異常、生活條件極度艱苦的不利因素,開創了高寒地區冬季施工的先例,僅用18個月、提前8個月完成了修建任務。
從此,阿里高原到內地的運輸擺脫了損耗極大的牲畜馱載。這條“離天最近的道路”,成為整個藏北高原連接外界的唯一通道,也是西藏阿里地區經濟發展的“生命線”。新藏公路通車后不久,交通量迅速增長,很快成為整個阿里地區政治、經濟和國防的重要通道,為了保障除冬季大雪封山時間外暢通無阻,幾十年來,交通部和新疆又多次改善公路通行條件。
新藏公路是繼川藏公路、青藏公路之后,進入西藏的第三條公路。現西藏阿里地區大部分貨物及旅客運輸經由新藏公路,經南疆至烏魯木齊接蘭新鐵路。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創新里程碑”原創 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