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上午,北京市政府新聞辦公室、北京市科委聯合舉辦了《北京市“十三五”時期加強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新聞發布會。會上,北京市科委閆傲霜主任介紹了《規劃》的編制背景和主要內容,并回答記者提問。中關村管委會副主任趙慧君、海淀區政府副區長李長萍、市發改委高技術產業處處長林曉鋒出席發布會,并答記者問。
為貫徹落實總書記視察北京時重要講話精神和國務院印發的《北京加強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總體方案》要求,由北京市科委牽頭,市發展改革委、市經濟信息化委、中關村管委會和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共同編制《規劃》,本規劃是15個市級綜合專項規劃之一,于9月22日以市政府名義發布。
北京作為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具備堅實的基礎。截至2015年底,在京兩院院士766人,約占全國的1/2。各類科研院所412家,位居全國首位。國家重點實驗室120余家,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近70家,分別約占全國的1/3和1/5。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超過1.2萬家,約占全國的1/6。創業投資和股權投資管理機構3800家,管理資金總量約1.6萬億元人民幣。2015年,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投入占北京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5.95%,位居全球領先水平。
規劃共分三大部分、六個章節。第一部分總結了“十二五”時期北京科技創新事業取得的成績,提出了“十三五”時期北京建設全國科技創新中心面臨的新形勢和新使命;第二部分提出了“十三五”時期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總體思路、基本原則和發展目標;第三部分是從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協同創新和深化改革四個維度提出了“十三五”時期加強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主要任務。
《規劃》提出,到2020年,北京全國科技創新中心的核心功能進一步強化,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支撐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積極爭取國家實驗室在北京建設,在基礎研究和戰略高技術領域搶占全球科技制高點。建成中關村科學城、懷柔科學城、未來科技城,形成國際一流的綜合性大科學中心。突破一批全局性、前瞻性、帶動性的關鍵、核心和產業共性技術,率先形成以創新為引領的產業體系。初步建成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創新驅動發展體制機制基本完善,創新創業系統更加優化。
更多精彩!歡迎關注“科普中國-科技創新里程碑”官方微信(kjcxlc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