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基因組測序,對普通人來說無異于一本“天書”。對醫衛工作者來說,生老病死、高矮胖瘦等種種奧秘,都蘊藏在這本書中。

    新生兒缺陷篩查、靶向藥物研制、易感基因檢測等等,是基因技術為公共健康帶來的紅利。但在商業化推廣中,諸如判斷個人興趣、預測孩子早戀等也成了基因測序的功能,無疑就讓科技染上了幾分“算命”的味道。

    測天賦、測性格、測婚戀,基因測序都能測準?

    自己的孩子,哪些方面擁有特長,能夠在哪些領域取得驕人成績?為獲得更大發展空間,不少家長選擇替孩子報各種學習班、補習班、技能班。花錢不少,出力甚多,效果卻不見得顯著。

    近來,部分開展基因測序業務的公司連篇累牘投放廣告,稱通過采集DNA樣本、進行基因測序,可以幫助孩子確定自身的天賦特長和未來的發展方向。有的公司還宣稱利用基因測序,能夠確定人的性格,甚至能預判青少年早戀傾向。

    位于北京的一家基因技術公司,推出所謂“男女性格、嗜好配對基因檢測”,以幫助人們盡快確定與自己情投意合的“意中人”。這些檢測項目既包括進取心、節儉程度、焦慮抑郁傾向等性格因素,還包含咖啡因偏好、甜食偏好、香菜偏好等生活習慣。

    基因測序如此“全能”,開銷自然不菲,不同公司的價碼與檢測方法也是大相徑庭。比如測試兒童天賦,有的企業分為情商、智商、運動等大項,完整程序走下來價格過萬元;有的企業按檢測基因的個數收費,每個基因300元,根據不同類型組成近千元至兩千多元不等的檢測套餐。在樣本采集手法上,有的公司需扎破手指采集血樣,有的則是采集口腔脫落細胞。

    一知半解滋生漁利空間

    基因測序的大潮撲面而來,但五花八門的測序項目背后有多少準頭?絕大多數公眾依然是一頭霧水。

    業內專家認為,基因測序等前沿科技成果將會離百姓生活越來越近,公眾既能享受科技昌明帶來的種種便利,也要認識到技術始終存在時代局限性。

    專家表示,人的高矮胖瘦、生老病死與基因關系密切,但目前很多常見疾病的遺傳機制并不明確。如果將人類基因組比作一團毛線,現代科技雖能描繪出這團毛線的模樣,但如何嚴格論證確認特定基因與具體疾病的因果聯系,仍是一個浩瀚的工程。

    當前遺傳學研究成果顯示,有30億個DNA堿基對分布于人類23對染色體上。由堿基對組成、具有遺傳效應功能的片段,才稱得上是基因。不同基因功能各異、相互影響,還有基因自身的突變性與多態性。人類成長生活的具體環境,又加劇了因果關系的復雜性。

    一位在基因測序企業工作的專業人士說,所謂基因測天賦,主要依靠消費者提供的基因樣本與公司的樣本數據庫進行比對。如果孩子某個基因表現優良的話,就認定其在一些方面有特長、有天賦。

    山東大學醫學院醫學遺傳學教授劉奇跡表示,天賦的確存在,但哪些基因帶來哪些天賦并不明確,以當前的技術條件更不足以預測命運。況且,假若測準的概率偏低,對公眾來講缺乏實際的指導意義。

    專家指出,當前人類對基因的認知不過冰山一角,不宜夸大基因測序實際功效,更要預防概念炒作帶來的負面效應。

    測序不是目的,解讀才是關鍵

    眼下,更多科技成果走進尋常人家,形成新的產業形態。近年來,隨著二代測序基因檢測技術推廣普及,基因測序成本已降至每人1000美元左右。有業內專家認為,這一價格仍有下探空間,甚至可能達到每人1000元人民幣。

    “醫學已從經驗醫學發展到循證醫學,再逐漸走向精準醫學。遺傳醫學正從早期基礎理論向著臨床醫學轉變?!眲⑵孥E表示,目前技術水平能夠支撐起大規模商業化基因測序,但基因測序不同于血常規、尿常規等檢測,沒有數值區間可供參考。測序結果的解讀因而顯得格外重要。

    業內人士透露,基因測序對人才要求極高,既要有生物醫學方向的專業素養,又要對基因測序有深度了解。遺傳咨詢師專門負責測序報告的解讀,但這一職業群體遠不能滿足市場需求。而且,基因測序行業自身存在發展短板,比如有的基因測序企業,直接套用國外基因數據庫,或自有數據庫樣本量偏少,將降低測序結果解讀的針對性。

    同時,當前國家雖出臺部分硬性指標,但行業標準仍缺乏政府層面的指導。由企業制定行業標準,不同企業對標準的遵循就會產生偏差。這種標準的缺失,一是削弱檢測結果的合理性,二是影響公眾對基因的認知,三是容易滋生“夸大”與“誤導”宣傳。

    《中華人民共和國廣告法》明確將五種情形納入虛假廣告范圍。其中“使用虛構、偽造或者無法驗證的科研成果、統計資料、調查結果、文摘、引用語等信息作證明材料的”,可以認定為虛假廣告。

    山東省消費者協會公職律師唐雪宇認為,在商業化推廣中,新興技術必須謹小慎微、把握分寸,“引人誤解”同樣屬于虛假宣傳。消費者既要對新興技術的發展抱有信心,也應保持一顆理性的心,切勿盲目追捧。

    更多精彩!歡迎關注“科普中國-科技創新里程碑”官方微信(kjcxlcb)。

    

    

滴血探人生,三歲能看老?——基因測序豈是"算命神器"

圖文簡介

新生兒缺陷篩查、靶向藥物研制、易感基因檢測等等,是基因技術為公共健康帶來的紅利。但在商業化推廣中,諸如判斷個人興趣、預測孩子早戀等也成了基因測序的功能,無疑就讓科技染上了幾分“算命”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