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9月24日,人民大會堂建成。在天安門,毛主席向全世界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地方,一座雄偉壯麗的大廈建設起來了。這就是人民大會堂,全國人民的代表將在這里共商國策,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將在這里謀劃國家大計。
1958年中共中央北戴河會議期間,議定為慶賀共和國10周年盛典,要在北京興建一些時代紀念碑式的建筑。被列入“國慶工程”的歷史博物館、革命博物館、萬人大會堂(后由毛澤東親自定名為人民大會堂)和國家大劇院等建筑,均在天安門廣場上。天安門廣場紅線寬度為500米(即長安左門至長安右門的距離),廣場的深度為800余米(比例約為5:8,與1:1.618的“黃金比率”幾近相合),人民大會堂北墻與對面中山公園南墻間紅線為180米。有些尺度是經毛澤東確定的,所以,廣場規劃幾經變異,但紅線始終沒動,紅線內的總面積約為44公頃,相當于5公頃的莫斯科紅場八倍。
人民大會堂設計時周恩來總理提出“古、今、中、外一切精華,皆為我用”,不要受原有建筑的傳統形式束縛,“以人為主,物為人用”。在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關懷下,在全國人民的大力支持下,人民大會堂于1958年10月動工。人民大會堂集中了當時全國各地的建筑材料,工人加班進行建設,僅用十個月就完成了從設計圖紙到從內到外所有裝修及設備的安裝調試,1959年9月24日建成。
這所座落在天安門前右方的大會堂,建筑面積達十七萬一千八百平方米,建筑平面呈“山”字形,外部是淺黃色花崗巖墻面,上有黃綠相間的琉璃瓦屋檐,下有五米高的花崗石基座,正門面對天安門廣場,門頂上鑲嵌著國徽,迎面有12根25米高的淺灰色大理石門柱,周圍有134根圓形廊柱。
人民大會堂由中央部分的萬人大禮堂、北部宴會廳和南部人大辦公樓三部分組成。中央部分的萬人大禮堂是人民大會堂的主體建筑,東西進深60米,南北寬76米,高32米,穹隆頂。萬人大禮堂平面呈扇形,所有的座位都可以看到主席臺。一層座位為代表席,每個座位有電子表決器和12種語言的譯意風。主席臺600平米,設座300個,有聲、光、電設備。禮堂頂部有500盞滿天星燈和一個巨大的紅五角星,放出70道光芒,周圍以葵花環和三層水波形暗燈槽,一層大于一層。北部宴會廳是舉行國宴和盛大招待會的地方,其東西長102米,南北寬76米,面積共7000多平方米,可容納5000人的宴會和1萬人的酒會。宴會廳四周共有28根瀝粉貼金廊柱,天花板飾有玻璃鋼壓花圖案和彩色藻井。南部人大辦公樓部分包括33個會議廳,分別以中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命名,各個會議廳均按地方特色裝飾布置。為旅游團隊參觀方便,二樓設有外賓休息廳。
1979年1月27日,人民大會堂向各界群眾開放。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創新里程碑”原創 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