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紫金山天文臺盱眙觀測站的觀測員展示當晚近地天體望遠鏡拍攝到的近地小行星2009ES的運動狀態——一條白色光帶正沿著綠色十字叉所示的預報軌道運行。 新華社記者李響攝

新華社南京9月8日電(記者蔣芳、蔡玉高) 7日晚,一顆潛在威脅小行星2009ES掠過近地點。而9月2日和7日晚,另外兩顆近地小行星在地球和月球之間呼嘯而過,從天文學角度來看,它們與地球距離僅有“一根頭發”。

近年來,科學界日益頻繁地就潛在威脅的近地小行星發出預警,對小行星有可能撞擊地球的時間、地點發出預判,我們是否有必要為之擔憂?如果危機來臨,我們有無能力防御?記者走近亞洲最大的“地球哨兵”——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盱眙近地天體望遠鏡,與科學家一同尋找答案。

“危險分子”頻繁來擾

7日晚,在位于江蘇淮安鐵山寺國家森林公園內的紫金山天文臺盱眙觀測站控制室里,紫金山天文臺近地天體望遠鏡團組首席研究員趙海斌坐在一臺電腦邊并注視著屏幕,突然一段白色的線條迅速劃過星空背景。

“這就是2009ES小行星!雖然發現它已有7年,但跟蹤并不容易。上一次能夠在地球上觀測到它,還是兩年多前。”趙海斌興奮地說。

國際小行星聯測網的信息顯示,這顆名為2009ES的小行星是美國亞利桑那州萊蒙山巡天計劃于2009年發現的。“不僅‘個頭’較大,這還是很有能‘出軌’的小行星,大大增加了其風險性。”趙海斌說,由于2009ES軌道與火星僅0.0012個天文單位(18萬公里),極易受到火星引力的攝動,從而發生變軌。這種變軌可能離地球越來越遠,也有可能直接沖向地球。

攝動帶來的不確定性,大大增加了小行星的觀測和防御難度。就在7日晚,一顆地月距離僅為0.1(3.8萬公里)的小行星2016RB1與地球擦肩而過,這顆9月5日才剛剛被發現的近地小行星距離地球之近,幾乎相當于一顆地球的衛星。而就在9月2日,小行星2016RR1也以同樣的方式在地球和月球之間呼嘯而過,讓天文學家驚出一身冷汗。

我國對存在潛在威脅的近地天體觀測日益重視。1999年,中科院組建了“近地天體探測和太陽系動力學研究”團組,2006年10月,在江蘇省盱眙縣建立了紫金山天文臺近地天體觀測站。趙海斌介紹,目前發現了擁有臨時編號的新小行星2000多個,其中500多顆小行星已經精確定軌,獲得了永久編號。

9月7日,紫金山天文臺盱眙觀測站的科研人員在觀測前檢查近地天體望遠鏡運行狀態。新華社記者李響攝

算了,小行星是防不住的?

通過全球聯測,目前科研人員已發現1640顆“潛在威脅近地小行星”。然而,近年來幾次對地球產生影響的小行星撞擊地球事件,并沒有得到科學家的提前預報,這也讓公眾產生了質疑:天地大沖撞究竟是否可以預知?如果預知,又能有什么應對的辦法?

“之所以難以預警,關鍵還在于人類的觀測能力仍然不足。但值得慶幸的是,近年來地球防御能力不斷提升,已有多次準確預警的記錄。”趙海斌說。

1994年,對于彗木相撞事件的預判和觀測,讓人類第一次親眼目睹了天體相撞的巨大威力。最近的一次成功經驗來自于2008年10月7日對小行星2008TC3的提前預報,從2008TC3被發現,到它進入地影(撞擊前57分鐘)而無法繼續觀測這短短的19小時內,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收到了來自26個天文臺或個人的570次觀測報告。

科研人員李彬告訴記者,7日晚對2009ES觀測也能夠證明目前人類對近地小行星預測精度已經較高。“根據一系列的軌道根數,我國科研人員已經有能力對一顆潛在威脅小行星的軌道進行精準預判。形象地說,他來之前我們就能知道他要走哪條路了。”李彬說。

9月7日,紫金山天文臺盱眙觀測站的科研人員在觀測前檢查近地天體望遠鏡運行狀態。 新華社記者李響攝

全球監控 重視勿恐慌

太空小型天體與地球的碰撞其實是一種正常的自然現象。每秒鐘都會有大量來自太空的微小顆粒沖進大氣層。而體積較大的小行星撞擊地球更是典型的小概率、高風險事件,即體積越大的小行星撞擊地球的可能性就越小。直徑10公里以上的小行星大約1億年一次,直徑1公里以上的大約50萬年一次,直徑140米以上的5000年—1萬年一次。

天文學家認為,雖然這是小概率事件,但并不能因此低估小行星體對地球的沖撞。為避免天體襲擊地球,人類已經在加強全球聯測、預警機制的建設以防患于未然。

據了解,近年來,美、英、法、德、日、俄等國家聯手建立了近地天體國際監測網,先后發現了超過1640顆具有潛在威脅的近地小行星。其中天文學家最關注的是一顆名為“阿波菲斯”的近地小行星。

聯合國和平利用外空間委員會每年都要召開科技小組會議,其中有一個專題討論近地天體議題,總結當年近地天體觀測預警情況,指導后續觀測與研究計劃。作為我國近地天體研究人員代表,趙海斌已連續三年應邀參會。

“人類防范小行星的能力正在提升。”趙海斌表示,在監測潛在威脅小行星、有效測算其軌道的基礎上,一旦發現對地球存在嚴重威脅的小行星、彗星時,即可發射載有爆炸裝置的火箭或飛船,在小行星的附近引爆以改變其速度和運行方向,從而保障地球的安全。

事實上,小行星帶來的并不只有危險。科學家介紹,太空是人類繼陸地、海洋和大氣之后開拓的第四活動疆界。人類甚至已經開始雄心勃勃地探索小行星捕捉任務,以實現對行星資源的勘探和利用。

更多精彩!歡迎關注“科普中國-科技創新里程碑”官方微信(kjcxlcb)。

 

 

小行星又來“騷擾”地球?科學家稱重視勿慌張

圖文簡介

7日晚,一顆潛在威脅小行星2009ES掠過近地點。而9月2日和7日晚,另外兩顆近地小行星在地球和月球之間呼嘯而過,從天文學角度來看,它們與地球距離僅有“一根頭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