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貓是世界的珍稀動物,僅產于我國, 被稱為"活化石"。為了解決大熊貓雄獸不易發情交配的難題,北京動物園經過多年的研究,終于在1978年9月8日獲得成功,繁殖出世界上第一只人工授精的大熊貓“元晶”,成為人工繁殖大熊貓的一個里程碑。此項研究成果被授予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

圈養大熊貓的繁殖問題一直是世界性的難題。其繁殖有三個突出難點,就是交配率低,受孕率低,成活率低。從1937年到1990年的50多年間,在世界動物園內,人工飼養的大熊貓已超過200只,其中,雄性具有求偶交配能力的只有11只;雌性具有產仔能力的也不到30%;雌性懷孕產下的幼仔,活到年歲以上的僅有三分之一。大熊貓成了珍稀瀕危動物。為搶救面臨絕種的危險的大熊貓,科技工作者加緊研究大熊貓人工授精技術,以增加大熊貓的懷孕機率,1978年北京動物園開始用人工授精來進行熊貓繁殖。

動物的人工授精用于將一個種公畜的優秀性狀通過多頭母畜進行繁殖并傳遞給后代或克服育種問題。目前,人工授精在馬、牛、豬、純種狗及蜜蜂上都得到廣泛應用。人工授精可以提高優良公畜的配種效能,擴大配種母畜的頭數人工授精不僅有效地改變了家畜的交配過程,更重要的是選擇最優良公畜實行人工授精配種,其超過自然交配的配種母畜頭數很多倍。特別在現代化技術條件下,一頭優良公畜每年配種母牛甚至可達萬頭以上。

大熊貓人工授精技術在北京動物園獲得成功以后,相繼在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上野動物園、馬德里動物園及成都動物園也獲得了成功,為大熊貓的繁殖做出了重要貢獻。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創新里程碑”原創 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

 

史上今日:1978年9月8日 世界上第一只人工授精繁殖的大熊貓在北京動物園誕生

圖文簡介

1978年9月8日獲得成功,繁殖出世界上第一只人工授精的大熊貓“元晶”,成為人工繁殖大熊貓的一個里程碑。此項研究成果被授予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