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9月11日,美國發射的一個探測器在離地球7000萬公里的地方和慧星賈可比尼—金納交叉飛過,這是人類的探測器第一次穿越彗尾。
彗星是指那些亮度和形狀會隨日距變化而變化的繞日運動的天體,被認為是46億年前太陽系形成之初遺留下來的原始物質。彗星主要由彗核、彗發和彗尾等組成。彗核由冰、干冰、氨和塵埃微粒混雜組成。彗核表面物質不斷蒸發,形成朦朧的彗發和一條稀薄物質流構成的彗尾。
美國發射的這個探測器就是國際日地探測衛星3號(ISEE-3),它被稱為上世紀七十年代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的“傳奇作品”,負責研究日地環境及吹向地球的持續太陽風,它也是第一顆在日地之間第一拉格朗日點(L1)這么做的衛星,其對太陽風的監測,幫助科學家們更好地認識了相互聯結的日地系統。
1982年6月12日,在完成了最初的任務之后,航天局準備讓ISEE-3號衛星開動側推器,改變航線并靠近月球,讓它回到1978年既定的地點。但是NASA火箭設計專家羅伯特·法夸爾算出了一個復雜的軌道,可以讓這顆衛星在1985年9月,也就是在其它航天局發射的衛星到達哈雷彗星之前,攔截另一顆名為賈可比尼—金納(Giacobini-Zinner)的彗星。
就這樣,法夸爾和他的同謀“借走”了衛星,讓它進入太陽軌道使它得以與賈可比尼—金納彗星相遇,這顆衛星也由此從原來的“國際日地探測衛星3號”更名為“國際彗星探測器”(ICE)。
1985年9月11日,ICE進行了有史以來的第一次彗星彗尾的穿越,該探測器用了20分鐘的時間,以75300公里/時的接近速度從彗核后方7860公里處穿過了寬達22530公里的彗星尾部,采取了大量等離子體樣品,并返回了粒子、場和波的數據。同時,它完好無損,成功使自己成為第一個與彗星相會并采集數據的探測器。
接著,ICE又于1986年3月觀測到了哈雷彗星,這又使它成為第一個直接觀測到兩顆彗星的飛行器。1991年至1997年退役期間,ISEE-3繼續研究太陽,但實際上已與地球距離很遠無法進行可靠通信了。ICE的任務于1997年5月5日結束,但它還留在以355天為周期的太陽軌道上。
如今,ICE盡管已被技術的進步所超越,但作為NASA和人類的老朋友,它曾經證明了在多功能探測器領域里科學家的設計和管理能力。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創新里程碑”原創 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