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海油南海東部石油管理局惠州21-1油田。新華社記者劉大偉 攝

1990年9月13日,我國第一個年產百萬噸原油的海上油田——惠州21—1油田正式投產出油。該油田的投產,標志著我國南海東部的油田已進入勘探、開發和生產并進的新階段。

惠州21-1油田位于香港東南方160公里處的海域。根據我國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對我國海相地層的專門研究,他認為,珠江口盆地具有生油條件和儲油地質構造。但是,改革開放前在珠江口海上找油一直沒有成功。

自上世紀八十年代起,我國海上地質勘探人員利用外國的資金和先進的海上勘探技術,與外國十多家石油公司合作,經多年努力,先后在珠江口盆地發現多處油田,而惠州21-1油田是我國當時海上第一個每天產油可達3萬桶(約合4000噸)、年產原油上百萬噸的油田。

惠州21—1油田由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南海東部石油公司同意大利阿吉普(海外)有限公司、美國雪佛龍海外石油有限公司、美國德士古石油瑪茨莎皮(荷蘭)B·V·公司組成的ACT集團合作開發。該油田油質好,為深度2800米至3000米的砂巖油藏。

值得關注的是,惠州21-1油田的生產儲油輪和采油平臺采用了一些當時在國際海上石油開發方面仍屬少見的先進技術:生產儲油輪是一座長350米、寬50米,載重量為25萬噸的龐然大物;它還有一種特殊解脫系統,當遇上臺風時,即可自行解脫,開往安全海域避風。采油平臺是一座固定在海床上總重達15000噸的鋼結構,在它下面一共有14口油井,1口汽井,分屬不同油氣層位,最深一口井深3000米,有的斜井最遠斜出1公里,其鉆井的難度可想而知。油輪與采油平臺之間有海底電纜,油、氣、水集輸管線相連接,經過加工處理的原油用穿梭油輪外運銷售。

1990年投產的惠州21—1油田又被稱為惠州21-1A平臺。2005年,該平臺在高速開采15年之后,旁邊又建成并投產南海東部地區第一個氣平臺——惠州21-1B平臺,兩者形成該區唯一的雙子平臺,他們分別是南海東部地區石油開采的領跑者和天然氣開采的領跑者。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創新里程碑”原創 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

 

史上今日:1990年9月13日 我國第一個年產百萬噸的海上油田投產

圖文簡介

1990年9月13日,我國第一個年產百萬噸原油的海上油田——惠州21—1油田正式投產出油。該油田的投產,標志著我國南海東部的油田已進入勘探、開發和生產并進的新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