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4年9月1日,德國天文學家卡爾·路德維希·哈丁(Karl Ludwig Harding,1765年9月29日-1834年8月31日)以一架普通的2英吋口徑望遠鏡發現由較重的石質組成的S-型小行星,以羅馬神話中位階最高的婚姻之神朱諾來命名。婚神星(3 Juno)是被人類發現的第三顆小行星,也是小行星帶中最大的小行星之一。

哈丁在施羅特天文臺發現婚神星之后,就前往格丁根當高斯的助手。除了婚神星之外,他還發現3顆彗星,與出版登錄了12000顆恒星的星表:《Atlas novus coelestis》。在月球上有一座環形山以他為名,第2003號小行星也命名為哈丁。

小行星是太陽系早期的剩余物。科學家已經證實,小行星是弄清楚太陽系形成的關鍵線索。關于太陽系形成的主流理論是這樣的:一片巨大分子云中一小塊的引力坍縮。大多坍縮的質量集中在中心,形成了太陽,同時,太陽附近的塵埃和碎片開始凝聚。小砂礫變成小巖石,它們彼此碰撞形成更大的巖石。在這個混亂時期,留下來的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行星、衛星和一些小的天體。通過研究小行星,我們就可以了解太陽系在幾十億年前是什么樣子的。

大多數的小行星位于“小行星帶”。雖然小行星遍布太陽系,但在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有一個巨大的小行星帶。一些天文學家認為如果沒有木星在附近,這些小行星也許會形成一個行星。這個“帶”可能會給我們留下錯誤的印象,即這里擠滿了小行星,但實際上,小行星帶非常空曠,小行星之間的距離有數百或數千英里之遙。這表明太陽系是一個巨大的地方。

小行星是由不同的物質組成的。雖然小行星的種類很多,但根據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研究,根據隕石成分和光譜分析將大多數小行星分為三類:“硅質”小行星含有一個石質硅層包圍的鐵鎳內核,這種小行星約占15%;“金屬質”小行星占10%,主要由鐵和鎳組成;“碳質”小行星數量最多,占了75%,它們含有豐富的碳。

有的小行星潛伏在行星附近,NASA對這類小行星也有分類。特洛伊小行星與一些行星在同一個軌道運轉,但它們“懸浮”在一個被稱為拉格朗日點的特殊的地點,在這里太陽引力和地球引力達到平衡。在火星、木星和海王星附近都發現了特洛伊小行星的存在,而且2011年在地球附近也有發現。在地球附近有很多近地小行星,它們的軌道與地球公轉軌道重疊或接近,(從統計學角度講)這就對地球構成了威脅。可以說,目前還沒有發現任何一顆小行星將來肯定會撞擊地球。

NASA表示已有超過10個航天器完成了對小行星的探測任務,例如2007年9月27日早7時34分從佛羅里達州肯尼迪航天中心發射升空了第一個探測小行星帶的人類探測器,這也是第一個先后環繞谷神星與灶神星這兩個體積最大的小行星的人類探測器。

小行星的體積實在太小了,甚至沒有大氣層。它們的引力很弱不足以將它們塑成圓形,所以小行星的形狀是不規則的。為了讓我們了解它們到底有多小,美國宇航局介紹說,太陽系中所有小行星的質量加起來還沒有我們的月球大。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創新里程碑”原創 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

 

史上今日:1804年9月1日 德國天文學家卡爾·哈丁發現婚神星

圖文簡介

1804年9月1日,德國天文學家卡爾·路德維希·哈丁以一架普通的2英吋口徑望遠鏡發現由較重的石質組成的S-型小行星,以羅馬神話中位階最高的婚姻之神朱諾來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