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9月7日,我國原子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副所長王淦昌和該所宇宙線實驗室的肖健、鄭仁圻、呂敏等同志在宇宙線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了原子的一種新的“基本粒子”——中性重介子。 20世紀50年代初期,王淦昌領導并參加了有關宇宙線的研究。他與肖健共同領導籌建位于云南落雪山海拔3185米處的中國第一個高山宇宙線實驗室。在他們領導下,在高山實驗室安裝了自行設計建造的磁云霧室。實驗室于1954年建成,開始觀察宇宙線與物質(zhì)相互作用。共搜集到700多個奇異粒子事例,研究了奇異粒子性質(zhì),使我國在宇宙線方面的研究進入當時國際先進行列。
其實,從1955年起,王淦昌等人有關宇宙線研究的一批成果就陸續(xù)在《物理學報》和《科學記錄》上發(fā)表。其中,王淦昌與肖健、鄭仁圻、呂敏等同志合作的論文“一個中性重介子的衰變”在1955年布達佩斯的宇宙線物理會議上引起了同行們的關注。據(jù)C.F.鮑威爾說:“這項工作與國外經(jīng)驗豐富的科學家?guī)缀跏峭瑫r做出的。”
1956年,王淦昌和同志們利用一50cm×50cm內(nèi)有七塊0.64cm厚的鉛板的云霧室,在海拔3200m的高度上拍攝穿透簇射的過程中,獲得了一批有重介子和超重子的照片。這些重介子和超重子中,有一個中性粒子衰變成為兩個帶電粒子,但這中性粒子的衰變,不能用°→p+π~+或θ°→π~++π~-來解釋。這就是原子的一種新的“基本粒子”——中性重介子。
這一發(fā)現(xiàn),引起了國內(nèi)外科學界的重視。可以說,上世紀50年代,我國與國外進行學術交流最多,水平與國際水平相近的物理學研究中就包括宇宙線方面的工作。這樣的成就,與科技工作者們的努力是分不開的。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創(chuàng)新里程碑”原創(chuàng) 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