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悠久、豐富的日食觀測記錄。上海天文臺前臺長趙君亮研究員認為,較可靠的最早日食記錄見于《詩經·小雅》:“十月之交,朔日辛卯,日有食之……”,這一事件發生于周幽王六年十月初一(公元前776年9月6日)。在國外,古巴比倫人擁有的最早日食記錄,發生在公元前763年6月15日,比上述記載晚13年。
據不完全統計,從春秋時期到清代,我國日食觀測記錄達1000多次,居世界首位。但由于古人科學認知力的局限,日食這種異象總被誤認為不祥之兆。不過,最晚至漢代,一些古代學者已基本推測出日食成因。西漢劉向、東漢王充等人均有記述說,“日蝕者,月往蔽之”、“日食者,月掩之也”,張衡還進而推斷了月食規律。
至400年前,伽利略開始將望遠鏡用于天文觀測,此后日食等天象得到了越來越多實證。1873年上海徐家匯觀象臺創建,成為國內最早的現代天文觀象站點。上海天文臺佘山站站長林清表示,19世紀末到上個世紀初,隨著現代科學知識普及,日食現象褪去了封建迷信色彩,公眾開始普遍理解日食并非超自然力所致,完全符合客觀的自然規律。
日食或日蝕,分為日偏食、日全食、日環食、全環食,是一種天文現象,只在月球運行至太陽與地球之間時發生。這時,對地球上的部分地區來說,月球位于太陽前方,因此來自太陽的部分或全部光線被擋住,看起來好像是太陽的一部分或全部消失了。
日全食是一種相當壯麗的自然景象,所以經常吸引許多游客和天文愛好者特地到海外去觀賞日全食。中國天文學會理事長、國家天文臺副臺長趙剛介紹,一般日全食平均持續3分鐘左右,一次日全食發生的過程分為初虧、食既、食甚、生光、復圓等5個階段。公眾可通過日全食看貝利珠、日冕和星空等天象奇觀,要是屆時天空晴朗,還能發現牛郎織女、火星等行星及星座。
專家提示,觀測日全食時請關注以下奇觀: 1、太陽黑子。在日全食前,通過科學儀器,可以看到太陽的整個臉。這是一個看太陽黑子的好機會。黑子是太陽表面溫度相對較低的區域,與其它光彩奪目的光球相比顯得比較暗。2、初虧。當月亮的東邊緣剛接觸到太陽圓面的瞬間,稱為初虧。初虧也就是日食過程開始的時刻。3、食既。從初虧開始,就是偏食階段了。月亮繼續往東運行,太陽圓面被月亮遮掩的部分逐漸增大,當月面的東邊緣與日面的東邊緣相內切時,稱為食既。此時整個太陽圓面被遮住,因此,食既也就是日全食開始的時刻。4、食甚。食既以后,月輪繼續東移,當月輪中心和日面中心相距最近時,就達到食甚。對日偏食來說,食甚是太陽被月亮遮去最多的時刻。5、生光。月亮繼續往東移動,當月面的西邊緣和日面的西邊緣相內切的瞬間,稱為生光,它是日全食結束的時刻。在生光發生之前,鉆石環、貝利珠的現象會出現在太陽的西邊緣,但很快就會消失。接著在太陽西邊緣又射出一線刺眼的光芒,在日全食時可以看到的色球層、日珥、日冕等現象迅即隱沒在陽光之中,星星也消失了,陽光重新普照大地。6、復圓。生光之后,月面繼續移離日面,太陽被遮蔽的部分逐漸減少,當月面的西邊緣與日面的東邊緣相切的剎那,稱為復圓。這時太陽又呈現出圓盤形狀,整個日全食過程就結束了。
專家強調,觀測日全食時,應盡可能選擇晴天的地區,特別要注意眼睛的安全。北京天文臺臺長朱進特別提醒大家,在全過程中千萬不要用肉眼直接看太陽。需借助各種減光的裝置觀看。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創新里程碑”原創 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