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9月5日電 新聞分析:超大對撞機論戰反映科技進步

新華社記者黃堃

中國現在是否該建造超大對撞機?丘成桐、楊振寧等大師級科學家近日相繼“發聲”論戰,成為輿論熱點。在這場論戰中,普通公眾不僅得以一窺科學前沿的最新進展,還借助網絡直接參與討論,這一現象本身就反映出科技的進步。

這場論戰可以大體歸納為兩方面。一是,超大對撞機的科學意義究竟有多大?哈佛大學數學系和物理系教授、菲爾茲獎得主丘成桐認為,“五十年來歐美的高能對撞機每一次得出來的重要成果,都能震撼人心”,因此應該繼續建設超大對撞機,進一步探索。

而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楊振寧認為,“用超大對撞機來找到超對稱粒子,只是一部分高能物理學家的一個猜想”,反對現在就將巨額資金投入其中。

二是,建設超大對撞機在經濟上值不值?公開發表反對意見的王孟源曾是哈佛大學物理學博士,后轉往金融界發展,他認為超大對撞機需要巨額資金,“必然會影響真科學的資金來源”,擠占其他領域的科研投資,在經濟上不劃算。

而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王貽芳已提出“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建設方案,并公開預算規劃——在該方案的兩個階段,“中國政府應該出資大約300億元人民幣(每年30億)和700億元人民幣(每年70億)”,他認為中國有財力承擔,且已有成熟的大型科學工程經驗,相關投入不會是“無底洞”。

其他一些議題還包括超大對撞機是否可以提升中國的國家形象,是否能真正促進中國的科學發展,等等。

對普通公眾來說,該不該建超大對撞機這個話題似乎太過高深。但實際上,能夠見證這種級別的科學爭論,并在網上發言“摻和”一下,本身就反映時代的進步。

首先,科技發展讓我們有幸見證和參與科學最前沿的爭論。上世紀,愛因斯坦與玻爾關于量子力學爭論的科學意義和影響力更大,但當時的普通民眾有幾個知曉?互聯網和新媒體的發展,讓今天的普通人都能在網上直接看到大師級科學家的公開文章和觀點,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參與討論。

有意思的是,今天人們參與討論所用的萬維網系統,就是起源于負責運營“大型強子對撞機”的歐洲核子研究中心。在這里工作的蒂姆·伯納斯-李為了更好地分享資料而發明了萬維網,這也是高能物理研究開出的一枝“意外之花”。

其次,“該不該建”能成為問題,也反映出中國科技實力的進步。曾幾何時,空間站、大型強子對撞機之類的前沿大科學工程似乎都是發達國家的“專利”,中國只能望而興嘆。如今,中國即將建設自己的空間站,而在有關超大對撞機的爭論中已沒有人懷疑中國是否擁有建設能力和實力,雙方主要的爭議在于“是否劃算”、“是否值得”的層面。

第三,眾多網友發言,說明中國公眾的科學素養和對科學的關注度都在提高。在多年科普教育之后,認為自己能對這些“高大上”的議題說兩句、并且也希望就此表達觀點的人更多了。根據中國科協發布的第九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結果,2015年中國具備科學素質的公民比例達到6.20%,高于2010年的3.27%。

真理越辯越明。這次各方科學人物公開辯論,是一個良好的發展方向。相信這些大師級科學家并不介意公開討論學術上的分歧,也會希望公眾更多了解自己的領域。今后,重大科學工程決策必然會更加吸引公眾的目光,也必然更有透明度。

更多精彩!歡迎關注“科普中國-科技創新里程碑”官方微信(kjcxlcb)。

 

新聞分析:超大對撞機論戰反映科技進步

圖文簡介

中國現在是否該建造超大對撞機?丘成桐、楊振寧等大師級科學家近日相繼“發聲”論戰。在這場論戰中,普通公眾不僅得以一窺科學前沿的最新進展,還借助網絡直接參與討論,這一現象本身就反映出科技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