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汜勝之書》成書于西漢年間,是我國現存的農書中最早的一本,一般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農學著作。現在的《汜勝之書》,也不是它的全貌。大約在宋朝時,這書已經失傳,幸好在宋以前有些書中摘引了《汜勝之書》的部分內容,后世便把這些書中摘引的材料提取出來,輯集成書。《汜勝之書》的輯佚本約三千五百字左右。

    活躍在田間的農學家

汜勝之(生卒年不詳),西漢汜水(今山東曹縣西北部)人。他所編著的《汜勝之書》,總結了我國古代黃河流域勞動人民的農業生產經驗,記述了耕作原則和作物栽培技術,對促進我國農業生產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汜勝之在漢成帝(前33—前7年在位)時為議郎,知農事,后官至黃門侍郎。他曾以輕車使者的名義,在三輔(今陜西平原一帶)指導農業生產,他深入到農業生產實踐中去,認真研究當地的土壤、氣候和水利情況,因地制宜地總結、推廣各種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

經過實地考查,反復試驗,他總結推廣了新的耕作方法——“區田法”。他把土地分成若干個小區,做成區田。每一塊小區,四周打上土埂,中間整平,深挖作區,調和土壤,以增強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采用寬幅點播或方形點播法,推行密植,注意中耕灌溉等。區田法的推廣和運用,大大提高了關中地區單位面積產量,受到廣大農民的歡迎。一直到清朝時,農學家楊屾在關中地區依然提倡這種耕作方法,甚至解放后的陜北地區,農民還保留著汜勝之當年推行的區田耕作法。

汜勝之對農業科學的貢獻是多方面的。他大力推廣種子穗選法,要求在田間選擇子粒又多又飽滿的穗留作種子。他發明推廣了“溲種法”(在種子上粘上一層糞殼作為種肥),其原理直至今天還在應用。

瓠子是當時關中地區一種重要的經濟作物。但由于瓠既不耐旱又不耐澇,產量一直低而不穩。汜勝之聽說有一位農民是種瓠子的行家里手,就親自登門拜訪,同這位農民交上了朋友。他仔細觀察研究這位農民的種瓠過程,自己還親手反復做種植試驗。他終于總結出了一套瓠子種植高產技術,即“種瓠法”。用這個新技術栽種的瓠子,個兒長得特別大,一個可抵過去的10個大。

汜勝之為了總結推廣群眾中的新鮮經驗,他常常微服出訪,走遍了關中平原,虛心向種田好手請教,把群眾的種田經驗同自己的研究成果結合起來。他對北方的水稻、蠶桑、小麥、瓜果等作物的栽培技術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總結推廣了種麥法、種瓠法、穗選法、種瓜法、調節稻田水溫法、保墑法、桑苗截干法等,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

他把實踐中總結出的這些寶貴經驗都記錄進了《汜勝之書》中。

貫徹重農思想的農書

汜勝之經過長期的刻苦努力,總結自己指導農業之經驗,整理農書一部,全書原2卷18篇。《漢書·藝文志》農家類稱之《汜勝之十八篇》,也稱《汜勝之種植書》或《汜勝之農書》,后通稱《汜勝之書》,這是我國第一部較為完整的農業科學專著,發展了戰國以來的農學,在當時享有很高的聲譽,對后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唐賈公彥《周禮疏》說:“漢時農書數家,汜勝為上”。

汜勝之具有突出的重農思想。他說:“神農之教,雖有石城湯池,帶甲百萬,而又無粟者,弗能守也。夫谷帛實天下之命。”把糧食布帛看作國計民生的命脈所系。

 

汜勝之像(網絡圖)

汜勝之把推廣先進的農業科學技術作為發展農業生產的重要途徑。他曾經表彰一名衛尉:“衛尉前上蠶法,今上農法。民事人所忽略,衛尉懃之,忠國愛民之至。”在這里,他把推廣先進農業科技,發展農業生產提高到“忠國愛民”的高度。可以說,《汜勝之書》正是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寫成的。

《汜勝之書》論及的作物有:糧食類的禾(谷子)、黍、宿麥(冬小麥)、旋麥(春小麥)、水稻、小豆、大豆、麻(大麻),油料類的胡麻(芝麻)、荏(油蘇子),纖維類的枲(雄株大麻),蔬菜類的瓜、瓠,以及芋、稗、桑等,這些作物的栽培方法,基本上都是第一次見于文獻記載。在蔬菜栽培方面,第一次記載了瓠的靠接和瓜、薤、小豆之間間作套種的技術。在水稻栽培方面,第一次記載了通過延長或縮短水道來調節稻田水溫的技術等。

對后世影響巨大的農書

《汜勝之書》總結了北方旱作農業技術,對傳統農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汜勝之書》的影響下,歷史上做過區田試驗的人很多,有的還寫下了實驗報告和論著,據王毓瑚《中國農學書錄》的統計,在汜書之后,有關區田的著作有13種之多,曾有人將這些書輯為《區種五種》和《區種十種》出版。區田法的影響還不止于此,金代曾以行政力量,在黃河流域推行。明清時代也有不少人倡議實行。現代陜西、山東等地所采用的“掏缽種”或“窩種”,其原理與區田法是一致的。《汜勝之書》所提出的耕作總原則對于北方旱作農業仍起著指導作用。

《汜勝之書》不僅提出了耕作的總原理和具體的耕作技術,還列舉了十幾種作物具體的栽培方法,奠定了中國傳統農學作物栽培總論和各論的基礎,而且其寫作體例也成了中國傳統綜合性農書的重要范本。從《齊民要術》到《農桑輯要》、《王禎農書》,再到《農政全書》、《授時通考》莫不如此,凡此種種足以證明汜勝之對中國農學的貢獻。

《汜勝之書》是在鐵犁牛耕基本普及條件下對我國農業科學技術的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新總結,是中國傳統農學的經典之一。《汜勝之書》不但是偉大的農學著作,而且在經濟思想方面也有其一定的貢獻。在重農思想的指導下,汜勝之非常重視備荒防災。汜勝之所提倡的農業技術,其目標一是高產,二是御災。區田法就是典型的一例。他提倡適當種植大豆、稗子等作物以備災荒,我國戰國時代即有“種谷必雜五種,以備災害”(《漢書·食貨志》)的傳統,但在種植計劃中如何安排備荒作物的具體論述,則以《汜勝之書》為最早。

《汜勝之書》在經濟思想史上突出之點是已經注意到投入與產出,成本與利潤的計算。前者有該書提供的區田法用工量、下種量和畝產量的數字,并可據此計算出勞動生產率和下種量與收獲量之比。這里關于成本、支出和利潤的計算雖然還不很完備,但卻是有關農業生產成本等項計算的最早記錄,這是戰國秦漢時代商品性農業有了一定發展的產物,標志著中國經濟思想史上農業經濟核算思想的萌芽。

《汜勝之書》在科學上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時,也存在不足之處。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受當時流行的陰陽五行說的影響,內容中夾雜著某些迷信和不科學的成分,如書中談到九谷播種日期的宜忌。二是為了取得宣傳上的效果而出現的某些虛夸和失實之處。這主要是指《汜勝之書》中所記載的區田法的產量,為了增強對貧苦農民的吸引力,著意渲染其高產的效果,以至把理想化的、自己也沒有達到的高產指標寫到書中。這種做法,是有悖于他作為一個農學家所奉行的求實精神的。

《汜勝之書》的失傳和輯錄

《汜勝之書》在漢代已擁有崇高的聲譽,屢屢為學者如東漢鄭玄、崔寔等所引述。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仍然備受重視,如北朝蕭大圜云:“獲菽尋汜氏之書。”賈思勰寫作《齊民要術》,也大量引用《汜勝之書》的材料;我們今天所能看到的《汜勝之書》的佚文,主要就是《齊民要術》保存下來的。

《〈汜勝之書〉今譯》(網絡圖)

隋唐時期,該書仍在流傳。《隋書·經籍志》、《舊唐書》、《新唐書》都有著錄。唐代和北宋初年的一些類書,如《北堂書鈔》、《藝文類聚》、《初學記》、《太平御覽》、《事類賦》等,對它多有所征引。大概宋仁宗時期開始漸少,僅偶見于鄭樵的《通志》。宋以后的官私目錄再也沒有提到《汜勝之書》。看來此書是在兩宋之際亡佚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后,祖國農業遺產的整理研究受到空前的重視,一些學者致力于運用現代科學知識整理和研究《汜勝之書》,對《汜勝之書》進行重新的輯佚和校訂,其中最重要的成果是石聲漢的《汜勝之書今釋》(科學出版社,1956年出版)和萬國鼎的《汜勝之書輯釋》(中華書局,1957年出版;農業出版社,1980年新二版)。

國外有些學者,尤其是日本學者,也致力于《汜勝之書》的譯介和研究。田島秀夫、志田容子根據石聲漢的校釋本翻譯了《汜勝之書》,1992年由農文容協出版。日本學者對《汜勝之書》的研究則主要集中在“代田法”和“區田法”的問題上。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原創 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

 

 

世界現存最早的農學著作——《汜勝之書》

圖文簡介

《汜勝之書》是在鐵犁牛耕基本普及條件下對我國農業科學技術的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新總結,是中國傳統農學的經典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