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一千年前有此杰作,可為吾族文化之光寵也。己朱桂辛校印莆竣贈我,此本遂以寄思成徽因俾永寶之。”1925年,改良派代表梁啟超給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求學的兒子梁思成寄了一本書和一封信。梁思成(注一)謹遵父命,潛心研究此書,終于在建筑學上做出一番成績。

梁啟超推薦的這本書就是《營造法式》(陶本),中國建筑史上第一部建筑學百科全書。

《營造法式》的問世,與一位封建改良派名人有關。北宋神宗崇寧年間,政治家兼文學家王安石為了增加國家收入,富國強兵,改變積貧積弱的現狀,主持了轟轟烈烈的變法運動。王安石清楚地看到,要想國家富強,除了開源就是節流;節流的主要手段就是減少腐敗和貪污,讓政府的錢花得明明白白,尤其是最容易滋生腐敗的建筑工程方面。基于這樣的考慮,王安石集團于公元1097年任命將作監(北宋中央負責土木工程的機構)負責人李誡負責編撰官方建筑法規典籍。

李誡何許人也?

李誡像(網絡圖)

 

中國古代建筑史上,可查的工程師寥寥無幾,他們多是大師巨匠,光輝照人,如漢代陽城延,隋代宇文愷,北宋喻皓與李誡,明朝蒯祥和徐杲,清朝樣式雷等等。所有人中,給后世留下系統著作的,只有李誡一人。這位生于河南新鄭市龍湖鎮于寨村的中原漢子,于公元1092年開始在皇宮中從事營建工作,此后踏踏實實,做過將作監的主簿、丞、少監等,最后任掌門人,監掌宮室、城郭、橋梁、舟車營繕事宜。在任期間,他后主持過五王邸、尚書省、龍德宮、朱雀門、景龍門、開封府廨、太廟、欽慈太后佛寺等十余項重大工程。李誡不僅精通建筑學,還在文學、歷史、音樂、國畫、地理等領域都有深入研究,堪稱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方面的通才,著有《續山海經》、《續同姓名錄》、《馬經》、《古篆說文》、《琵琶經》等書。

才華橫溢的李誡沒有辜負王安石的期望。他收集汴京當時實際工程中相傳沿用有效的做法,與工匠們詳細研究,于公元1100年修訂完成建筑學專著《營造法式》。公元1103年此書經皇帝批準后刊印,公諸于世。

作為當時反腐倡廉的建筑學實用教材,《營造法式》以宮廷建筑為主,對北宋統治者的宮殿、寺廟、官署、府第等木構建筑使用方法和原理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和記載。《營造法式》不僅向人們展示了北宋建筑的技術、科學、藝術風格,還反映出當時的社會生產關系、建筑業勞動組合、生產力水平等多方面的狀況。全書分為制度、功限、料例三大部分,以建筑的標準化、定型化為編輯各作制度的指導方針。例如,對于結構構件采用材分模數制,以對門窗裝修時控制構件的比例。為了達到減少甚至杜絕腐敗的目的,書中用大量篇幅敘述工限和料例。例如對計算勞動定額,首先按四季日的長短分中工(春、秋)、長工(夏)和短工(冬)。這些規定在有效地遏制土木工程中貪污盜竊現象的同時,也便于生產,便于檢查。

《營造法式》最有價值的地方,就是使后人在實物遺存較少的情況下,對北宋的建筑有非常詳細的了解,添補了中國古代建筑發展過程中的重要環節。通過書中的記述,我們還知道現存建筑所不曾保留的、今已不使用的一些建筑設備和裝飾,如檐下鋪竹網防鳥雀,室內地面鋪編織的花紋竹席,椽頭用雕刻紋樣的圓盤,梁栿用雕刻花紋的木板包裹等。這本書也打開了世界各國認識中國古建筑的大門。《營造法式》和600年后清雍正年間所編的《工程做法則例》相比,設計、估算工料、圖樣表現等各方面都高一籌:不僅體例較好,便于靈活應用,而且內容也較豐富,闡述精確。從這方面說,《營造法式》堪稱是中國古代最優秀的建筑著作,沒有之一。

《營造法式》的文字部分和圖解部分

 

《營造法式》經官方頒布刊行后,大宋一朝的官、私建筑都以其為準則。沒幾年,由于王安石變法的失敗,《營造法式》原本一度失傳;公元1145年,南宋政府下令重刊,不久又流失;南宋末年,平江府組織刊印時,僅發現殘本。此后,在中國建筑學緩慢的發展之路上,《營造法式》居然銷聲匿跡。1919年,北洋政府官員、建筑學家朱啟鈐意外在南京江南圖書館(今南京圖書館)發現《營造法式》(丁氏抄本)后,欣喜若狂,立即組織縮小影印;次年,他協商商務印書館以此書進行原本影印。1925年,藏書家陶湘將丁本《營造法式》校勘后,按宋殘葉版式和大小刻版印行,是為陶本。三十年后的1954年,中國政府組織重印,是為目前所見的普及本。2003年8月9日,國家文物局、中國古建筑學會與中國文物學會借《營造法式》頒行900周年之際,在河南新鄭市召開《營造法式》頒行900周年座談會暨李誡原墓整修奠基儀式。

位于河南新鄭市的李誡墓(網絡圖)

 

話說梁思成驚喜地打開陶本《營造法式》,竟發現光認識字卻不解其意。1931年,他從東北大學轉到中國營造學社工作之后,開始系統研究《營造法式》,力求詮釋并繪制插圖,使今人都能看懂。次年,梁思成與才女林徽因的兒子出生后,起名為“從誡”,希望兒子李從誡(注二)未來不但師從李誡,還要做像李誡一樣的建筑學家。

注一:梁思成(1901---1972),籍貫廣東,生于日本東京,畢生致力于中國古代建筑的研究和保護,是建筑歷史學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師。參與了人民英雄紀念碑、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等作品的設計。他的第一任妻子是才女林徽因,1919年相識,1928年成婚,育有一女(梁再冰)一子(梁從誡)。

注二:梁從誡(1932-2010),祖籍廣東,生于北京市。父親梁思成,母親林徽因。曾任全國政協委員、全國政協常委,民間環保組織“自然之友”(中國文化書院·綠色文化分院)創辦人。1954年畢業于清華歷史系,領導創建了中國第一家完全民辦環境保護組織“自然之友”。 1999年,獲中國環境新聞工作者協會和香港地球之友頒發的“地球獎”,以及國家林業局頒發的“大熊貓獎”。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創新里程碑”原創 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

 

營造法式 梁啟超力薦的建筑百科全書

圖文簡介

《營造法式》以宮廷建筑為主,對北宋統治者的宮殿、寺廟、官署、府第等木構建筑使用方法和原理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和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