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② ③ ④

圖① FAST全景。 本報記者 佘惠敏攝

圖② 饋源艙停靠在“鍋底”平臺后在鍋底拍到的饋源艙底部。本報記者 佘惠敏攝

圖③ 從空中俯瞰FAST。 (資料圖片)

圖④ 最后一塊反射面單元(三角形)順利安裝。 本報記者 佘惠敏攝

7月3日中午,貴州省平塘縣克度鎮大窩凼洼地,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裝上了最后一塊反射面板,世界最大的單口徑射電望遠鏡就此“大鍋”告成。

“FAST工程從設計到技術,從材料到建造,基本都是國產化,既是中國制造,更是中國創造!”國家天文臺研究員、FAST總工藝師、反射面系統總工程師王啟明自豪地說。

這口世界最大的“大鍋”凝聚了哪些自主創新的努力?請看《經濟日報》記者從FAST工程現場發回的報道。

眼窩:

精挑細選 “天坑”搭就

“從1994年啟動貴州選址工作,到現在已經22年了。”“大鍋”告成之際,國家天文臺副臺長、FAST工程常務副經理鄭曉年的感慨中滿是歲月的滄桑,“22年來,我們一直在研究,中間克服了很多困難”。

射電望遠鏡是用來觀察、接收和分析宇宙中電磁波的天文學利器,它幫助科學家們發現了脈沖星、類星體、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星際有機分子……諾貝爾獎歷史上基于天文觀測的10項獲獎成果中,有6項都出自射電望遠鏡。

射電望遠鏡的基本原理和人們常見的鍋式衛星天線差不多,都是用“鍋”的拋物面反射信號,通過“鍋”的反射聚焦,把信號聚攏,以便用饋源“天線”接收信號。“鍋”越大,就越能接收到微弱的電磁波,我們觀測宇宙的“視力”就更好。

在FAST之前,人類最大的單口徑射電望遠鏡是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這個望遠鏡由美國人建在波多黎各,它順著山坡固定在地表,直徑達305米。FAST這口“鍋”更大,接收面積相當于30個足球場,直徑達到500米。

要造如此巨大的“鍋”來觀測宇宙,所遇到的挑戰是空前的,首先從設計上就要打破常規。鄭曉年介紹,中國的FAST望遠鏡有3項最重要的自主創新,首先就是利用貴州天然的喀斯特洼坑作為FAST臺址。

從1994年開始,國家天文臺專家利用遙感等技術,在全國范圍內海選合適區域,之后多次現場考察,分析了400多個洼地,制作了90個候選洼地的高分辨率數字地形模型圖像。貴州省的大窩凼洼地以絕對優勢從400多個候選地中脫穎而出,成為最終勝利者。

大窩凼的天坑洼地,其地形和尺度與500米望遠鏡的體態相匹配,減少了施工工程量;大窩凼的喀斯特地貌富含裂隙溶洞和地下暗河,這些天然排水通道可以避免雨水積聚災害的發生;大窩凼5公里半徑之內沒有一個鄉鎮,遠離各類人為電磁污染,幫助FAST排除觀測干擾;大窩凼所在的貴州黔南地區冬暖夏涼,氣溫長年在20攝氏度左右,大型反射鏡面金屬材料的熱脹冷縮問題小,FAST既不需“冬眠”,也不怕“中暑”;大窩凼風速小、風向少變,由6根數百米長的柔性懸索吊掛在100米高空的饋源艙,可以“做一個安靜的美男子”,不怕被大風吹成“秋千”;大窩凼所在的貴州不是地震多發地帶,FAST這樣的大型精密工程可以穩定地長時間運營。

如果說FAST是一枚觀天巨眼,那大窩凼這個精挑細選的天坑無疑就是一只天造地設的眼窩。以整座山窩作為臺址,是一項取法自然的創舉,讓現代科技的精密與大自然的偉岸相輔相成。

眼球:

里級跨度 毫米級精度

FAST的第二個重大創新,是在“天坑”內鋪設數千塊單元,組成500米球冠狀主動反射面。“美國人的Arecibo是固定望遠鏡,不能轉動,只能通過改變天線饋源的位置掃描天空中的一個帶狀區域。”鄭曉年說,FAST的主動反射面能按跟蹤要求精確變位,“跟美國比起來,我們的效率和精度更高”。

FAST超級大,反射面總面積25萬平方米;它還超級重,圈梁、索網和6座支撐饋源艙的高塔用掉1萬多噸鋼材,反射面板用掉2000多噸鋁合金。但同時它又要求超級精微的控制。密布在反射面背后、與大地相連的2000多個液壓促動器,通過鋼索伸縮實現反射面精確變位,誤差不超過1毫米。這樣充滿挑戰、沒有先例的全新工程,由我國科學家、工程師和技術工人聯合造就,蘊含著無數自主創新的智慧。

十幾年的預研后,FAST于2007年7月正式立項,成為國家重大科學工程,由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承擔建設任務。2011年3月正式開工建設。王啟明說:“自開工算起,建設周期只有5年半,工期不能超,但現場施工條件非常局促,很多人都擔心完不成。”

FAST怎么搭建?國家天文臺提出“索網”方案,像編一張漁網一樣來造這口鍋。當年曾有多個研究單位參與具體設計,最終被采納的是哈爾濱工業大學專家提出的“短程線”分型方案。

在土建工作完成后,首先搭建圈梁。圈梁是大鍋的支架,繞大鍋一周,被50根6米到50米高低不等的鋼柱支在半空,周長1.6公里,繞著走一圈要40分鐘。

接下來搭建索網。7000根主索的索網外緣連接在圈梁上,2300根下拉索與促動器和地錨連接,靠促動器拉動索網實現拋物面變形。

常用的斜拉橋上的鋼索,安裝強度是200兆帕、200萬次彎曲,但FAST的鋼索設計要求是安裝強度500兆帕、200萬彎曲次數。工程研究人員因此經歷了無數次失敗。承建單位柳州歐維姆機械最終研發出符合要求的新鋼索時,申請了12項專利。新鋼索如果用回到斜拉橋上,將大大提高橋梁的質量和壽命。

索網織好后,再鋪設反射面面板。武船集團承擔了FAST的4450塊反射面單元的吊裝任務。反射面單元是邊長10至12米的三角形鋁合金網架,每塊重四五百公斤,要在總面積25萬平方米、縱深僅50米的空間范圍內一一準確安放,間距65毫米,吊裝時不能變形,每天要安裝20塊以上。武船重裝公司FAST項目總工程師劉君介紹,此前所有常規吊裝設備和技術都無法奏效,武船通過技術創新,研發了大跨徑大幅度空間轉移技術、空中二次轉接技術、反射面單元全方位姿態調整技術和柔性吊裝等一系列新技術,提前一個多月完成了吊裝任務。

“FAST薈萃了國內最牛的施工單位。比如做圈梁的單位,是做過鳥巢、國家大劇院的;做面板網架的單位,是做過水立方的。”王啟明說。

瞳孔:

輕巧靈活 明眸善睞

FAST第三個重大創新,是采用輕型索拖動機構和并聯機器人,實現望遠鏡信號接收機也就是饋源艙的高精度定位。

FAST這只巨眼,直徑500米的反射面大鍋是它的眼球,饋源就是它的視網膜,而饋源艙就相當于瞳孔。要讓FAST更好地跟蹤待測天體,不僅需要反射面“主動”,也需要饋源艙“靈活”。同時,為監聽到宇宙中微弱的射電信號,FAST需把覆蓋30個足球場的信號聚集在藥片大小的空間里,這又要求饋源艙移動精準。

但饋源艙包括了電磁波接收、波導轉換、信號前置處理和電磁屏蔽罩等多種裝置,十分笨重,如何能在500米空間跨度上精確移動?中國科學家們為此作出了變革式的創新:采用光機電一體化的創新設計,使用6根大跨度柔索,牽引饋源艙做高精度三維掃描運動。該設計將饋源支撐結構系統自重降至30噸,而美國Arecibo的饋源系統重量高達1000噸。

輕巧的饋源艙,既降低造價,又提高穩定性,可在百米尺度大工作空間內實現瞬時焦點,實時達到毫米級高精度定位,從而實現對天體的高精度指向跟進觀測,各項性能指標遠超美國Arecibo。

在FAST饋源支撐系統建設過程中,有許多技術方案是首次公開并使用。例如,大連重工參與研制并建造的柔性饋源索驅動系統開創了國際先例,是目前世界最大的索牽引并聯機構;烽火通信參與研發出的性能遠優于國標軍標要求的動光纜,乃世界首創。

FAST的研制和建設,體現了我國的自主創新能力,未來,它將帶來更多更大的創新成果。科學家們對FAST充滿期待,因為它是強大的觀天利器。與號稱“地面最大的機器”的德國波恩100米望遠鏡相比,FAST靈敏度提高約2.5倍;與排在阿波羅登月之前、被評為人類20世紀10大工程之首的美國Arecibo望遠鏡相比,FAST綜合性能提高約10倍。從理論上講,FAST可接收到137億光年以外的電磁信號,這個距離接近宇宙邊緣。

鄭曉年表示,接下來,FAST還有大量的軟件調試工作,將邊調試邊觀測。調試好后,科學家們就可以用期待已久的FAST做課題出成果了。

它將被用于觀測脈沖星,脈沖星未來可能成為星際導航,為宇宙飛船指明方向;它將搜索可能的星際通訊信號,有可能讓人類收到來自外星人的消息;它將巡視宇宙中的中性氫,幫助科學家研究宇宙大尺度物理學,以探索宇宙起源和演化。

“大鍋”告成,“巨眼”始開。FAST的征程,才剛剛開始。

更多精彩!歡迎關注“科普中國-科技創新里程碑”官方微信(kjcxlcb)。

 

FAST——世界最大的“大鍋”凝聚了哪些自主創新努力?

圖文簡介

FAST這口世界最大的“大鍋”凝聚了哪些自主創新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