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8月25日,日本學者北里柴三郎和法國細菌學家A.耶爾森,幾乎同時在1894年香港鼠疫流行期間發現本病病原體是一種細菌,這種細菌后來就被命名為耶爾森桿菌(Yersinia pestis),也即通常所稱的鼠疫桿菌。鼠疫是由鼠疫桿菌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烈性傳染病,也稱黑死病。鼠疫是鼠蚤吸取含病菌的鼠血后,再吸人的血,將病菌注入人體內,使人得病,即“鼠一蚤一人”傳播。未經治療的鼠疫病死率高達50%~70%。在人類歷史上有數次毀滅性的鼠疫大流行。

歷史上首次鼠疫大流行發生于公元6世紀,起源于中東,流行中心在近東地中海沿岸。

公元542年經埃及南部塞得港沿陸海商路傳至北非、歐洲,幾乎殃及當時所有著名國家。這次流行持續了五六十年,極流行期每天死亡萬人,死亡總數近一億人。這次大流行導致了東羅馬帝國的衰落。

鼠疫在1346年到1350年大規模襲擊歐洲,導致歐洲人口急劇下降,死亡率高達30%。黑死病被認為是蒙古人帶來的。約1347年,往來克里米亞與墨西拿(西西里島)間的熱那亞貿易船只帶來了被感染的黑鼠或跳蚤,不久便漫延到熱那亞與威尼斯,1348年疫情又傳到法國、西班牙和英國,1348年—1350年再東傳至德國和斯堪的納維亞,最后在1351年傳到俄羅斯西北部。估計歐洲有約2500萬人死亡,而歐、亞、非洲則共約5,500萬—7,500萬人在這場疫病中死亡。當時無法找到治療藥物,只能使用隔離的方法阻止疫情漫延。此后在十五、十六世紀黑死病多次再次侵襲歐洲;但死亡率及嚴重程度逐漸下降。

鼠疫在20世紀30年代達最高峰,這是一次突發的大規模鼠疫,總共波及亞洲、歐洲、美洲和非洲的六十多個國家,死亡達千萬人以上。此次流行傳播速度之快、波及地區之廣,遠遠超過前兩次大流行。這次流行的特點是疫區多分布在沿海城市及其附近人口稠密的居民區,家養動物中也有流行。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創新里程碑”原創 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

 

史上今日:1894年8月25日 日本生物學家發現鼠疫病毒

圖文簡介

1894年8月25日,日本學者北里柴三郎和法國細菌學家A.耶爾森,幾乎同時在1894年香港鼠疫流行期間發現本病病原體是一種細菌,這種細菌后來就被命名為耶爾森桿菌,也即通常所稱的鼠疫桿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