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8月25日,英國雷丁大學控制論教授沃里克以自己為研究對象進行一項全新的控制論試驗。他成功地將芯片植入自己手臂內獲得成功,進而成為世界上第一個體內攜帶芯片的人。
沃里克是在局部麻醉的情況下,通過手術將芯片植入手臂的。芯片置于長23毫米、直徑3毫米的小型玻璃管內,管內除了硅芯片之外,還有電磁線圈。
這項試驗持續時間為一周左右。在這段時間內,沃里克教授將利用體內攜帶的芯片,在其辦公室內進行各種自動控制試驗。芯片內含有64條指令,這些指令可通過特殊信號發出。傳感器接收指令后傳入一臺主控計算機。計算機便根據指令進行房門或電燈的開關,調節辦公室內溫度等操作。當時認為,在人體內植入芯片的技術可望用于使殘疾人更好地照料自己的生活。
而到了2014年,一位從頸部以下高位截癱的美國男子在大腦植入芯片后,成功實現了用自己的“意念”活動手掌。
植入了芯片的患者,只要“使勁想我要活動手指”,原本完全不能自主活動的手指就會抬起來。醫生表示,這項新成果可以為中風患者、肌肉萎縮病人和脊椎外傷引起的癱瘓人士帶來希望。
然而,目前人體植入式芯片的技術還不是很成熟,尤其是電池的續航能力存在瓶頸,而諸如芯片的存儲容量、計算能力,以及增加穩定、可靠、低功耗的傳感能力等,也都需要更多時間來提升。此外,植入芯片的安全性并未有明朗,即使很多植入人體的電子設備都經過了嚴格的組織相容性實驗,對材料有特殊的要求,但卻并不能保證百分之百的安全。事實上,一些用于醫療的植入芯片已經對人體產生了副作用,比如不規則出血、惡心以及體重增加等。用于醫療的植入芯片,需要更多的臨床試驗,才能夠正式推出。
從更長遠的角度來看,植入芯片屬于醫療手段,但由于有可能對用戶隱私、思想乃至生命安全產生顛覆性的影響,無法避免會引發巨大的社會倫理爭議。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創新里程碑”原創 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