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8月1日,天空一片瓦藍,天津經由北京、武漢飛往重慶的首航班機“139”號,載著14名乘客于上午8時30分在天津機場起飛。同日上午10時30分,由毛澤東題名的“北京號”飛機從廣州飛向天津。

這一天,就是中國民用航空正式開航的日子。經政務院批準的通航計劃規定,首先開辟天津—漢口—廣州、天津—漢口—重慶兩條直達線,以及重慶—成都、重慶—昆明、重慶—貴陽、重慶—漢口4條支線的班機飛行。

那是1949年11月15日,北京飯店燈火輝煌,周恩來總理在這里會見并宴請兩航北飛起義人員。

兩航起義是充分體現新中國凝聚力的愛國主義杰作。這年11月9日,中國航空公司(簡稱中航)總經理劉敬宜和中央航空公司(簡稱央航)總經理陳卓林,率兩公司在香港的全體員工起義,宣布脫離國民黨政權,接受中央人民政府領導。兩公司總經理等乘坐央航飛機直飛北京,其余11架飛機從香港飛往天津。兩公司在港資產由其留港員工負責保護,留待中央人民政府接收。

剛聽到消息時,空軍司令員劉亞樓倍感高興。11月2日,中央政治局決定設立民用航空局,由空軍司令部領導。“兩航”起義的這些飛機,真是雪中送炭呀!接到周恩來參加宴請的通知,他和紅軍老戰友、擬任民航局局長的鐘赤兵馬上趕到北京飯店。席間,劉亞樓向長征中失去一條腿的鐘赤兵說:“民航很快就會兵強馬壯的,老兄你單腿也可起飛!”。

1950年年初,政務院決定將起義后的兩航空公司與民航局合并,空運業務由民航局統一經營。劉亞樓要求民航局以兩航起義回歸人員和航空物資為基礎,盡快建立機構、設立辦事處、培訓業務技術人員,并著手開辟航線。

7月1日,根據中蘇兩國政府3月簽訂的《關于創辦中蘇民用航空股份公司的協定》,中蘇民用航空股份公司正式成立,即日開辟北京—赤塔、北京—伊爾庫茨克、北京—阿拉木圖3條航線。這也意味著新中國民航國際航線的正式開航。

著名的“八一開航”,使遼闊的中國大地縮短了距離,加強了中央與地方的政治聯系,為恢復國民經濟起到了一定作用,更重要的是,它拉開了新中國民航事業的序幕。全國大小媒體紛紛報道此事,《人民日報》當時發表評論稱:“中國人民的民用航空事業,在‘八一’建軍節正式開航,標志著它將和中國人民解放軍一樣,由小到大,由弱到強地逐漸成長。前途是無量的。”

1950年7月31日17時30分,“北京”號降落在廣州白云腳下的白云機場。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創新里程碑”原創 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

 

史上今日:1950年8月1日 中國民航正式開航

圖文簡介

1950年8月1日,天空一片瓦藍,天津經由北京、武漢飛往重慶的首航班機“139”號,載著14名乘客于上午8時30分在天津機場起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