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網絡圖)

 

1986年4月26日,發生切爾諾貝利核泄漏事故,簡稱“切爾諾貝利事件”。這是一件發生在蘇聯統治下烏克蘭境內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的核子反應堆事故。該事故被認為是歷史上最嚴重的核電事故,也是首例被國際核事件分級表評為第七級事件的特大事故。

1986年4月26日凌晨1點23分,切爾諾貝利核電廠的第四號反應堆發生了爆炸。連續的爆炸引發了大火并散發出大量高能輻射物質到大氣層中,這些輻射塵涵蓋了大面積區域。這次災難所釋放出的輻射線劑量是二戰時期爆炸于廣島的原子彈的400倍以上。由于核反應堆全部炸毀,大量放射性物質泄漏,成為核電時代以來最大的事故。

意外發生后,馬上有203人立即被送往醫院治療,其中31人死亡,當中更有28人死于過量的輻射。死亡的人大部份是消防隊員和救護員,因為他們并不知道野外中含有輻射的危險。為了控制核電輻射塵的擴散,當局立刻派人將135000人撤離家園,其中約有50000人是居住在切爾諾貝利附近的普里皮亞特鎮居民。

為消除輻射危害,保證事故地區生態安全,烏克蘭和國際社會一直在努力。經濟上,這場災難總共損失大概兩千億美元(已計算通貨膨脹),是近代歷史中代價最“昂貴”的災難事件。切爾諾貝利核事故被稱作歷史上最嚴重的核電事故,切爾諾貝利城因此被廢棄。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創新里程碑”原創 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

 

史上今日:1986年4月26日 切爾諾貝利核泄漏事故

圖文簡介

1986年4月26日,發生切爾諾貝利核泄漏事故,簡稱“切爾諾貝利事件”。該事故被認為是歷史上最嚴重的核電事故,也是首例被國際核事件分級表評為第七級事件的特大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