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3月20日,英國政府首次承認食用瘋牛肉可能導致一種腦衰竭的絕癥——瘋牛病。消息傳出后,在英國和全球引起巨大恐慌。
感染了瘋牛病的牛
瘋牛病最初在1985年4月已經出現。醫學家們在英國發現了一種新病,這種病多發生在4歲左右的成年牛身上。其癥狀不盡相同,多數病牛中樞神經系統出現變化,行為反常,煩躁不安,對聲音和觸摸,尤其是對頭部觸摸過分敏感,步態不穩,經常亂踢以至摔倒、抽搐。發病初期無上述癥狀,后期體重下降,極度消瘦,以至死亡。10年來,這種病迅速蔓延,英國每年有成千上萬頭牛因患這種病導致神經錯亂、癡呆,不久死亡。隨后由于英國出口感染了該疾病的牛肉或骨粉,將瘋牛病傳給了其他國家。
瘋牛病的致病原稱“朊毒體”、“朊病毒”,朊病毒是小團的蛋白質。利用正常細胞中氨基酸排列順序一致的蛋白進行復制,其過程尚不十分清楚。它是不同于細菌和病毒的生物形式,沒有(不利用)DNA或RNA進行復制,目前并無針對性治療。由于其結構簡單之特性,朊毒體的復制傳播都較細菌、病毒更快。
政府首次承認瘋牛病后,英國660家麥當勞連鎖店當即決定停止用英國牛肉,歐盟各國、澳大利亞、新西蘭、新加坡、日本和南非等30多個國家相繼宣布禁止進口英國牛肉,瘋牛病風波嚴重損害了英國經濟,使英國養牛業面臨危機,不僅5億多英鎊的牛肉出口化為泡影,每年還需花費35億英鎊進口牛肉,因而擴大英國的貿易赤字。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創新里程碑”原創 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