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南京鄭和寶船遺址公園內的鄭和寶船。
鄭和,明朝航海家、外交家,原姓馬,名和,小名三寶,又作三保,云南昆陽(今晉寧昆陽街道)寶山鄉知代村人。在皇帝支持下,他先后七次帶領船隊下西洋。船隊規模龐大,完全按照海上航行和軍事組織進行編成的,在當時世界上堪稱一支實力雄厚的海上機動編隊。很多外國學者稱鄭和船隊是特混艦隊、鄭和是海軍司令或海軍統帥。英國李約瑟博士在全面分析了這一時期的世界歷史之后,得出了這樣的結論:“明代海軍在歷史上可能比任何亞洲國家都出色,甚至同時代的任何歐洲國家,以致所有歐洲國家聯合起來,可以說都無法與明代海軍匹敵。”
1431年1月19日,鄭和帶領船隊從龍江關(今南京下關)啟航,第七次出行。鄭和因勞累過度于1433年4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船隊由太監王景弘率領返航,1433年7月22日返回南京。此次據載有27550人。
鄭和下西洋,為促進中國與東南亞、印度、阿拉伯和東非各國人民的友好來往,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它是明朝政治、經濟以及綜合國力強盛的反映和標志。許多國家紛紛派人帶著當地的特產,比如大象、犀牛、長頸鹿、獅子、寶石、珊瑚、胡椒以及香料等隨鄭和船隊來到京城,要求同中國發展友好關系。鄭和下西洋,遍訪亞非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不但是我國古代航海史上的空前壯舉,就是在當時世界航海史上,也是規模最大的一次。它加強了中國與亞非各國人民之間的政治、經濟以及文化交流和友好來往。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創新里程碑”原創 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