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谷神星表面照片
1801年1月1日,意大利天文學家皮亞齊偶然發現了一顆新的小行星。不過它很快又躲藏起來了,皮亞齊只記下了這顆小行星是沿著9°的弧運動,關于它的運行軌跡,皮亞齊和其他天文學家都沒有辦法知道。
為此,天文學家們爭論不休,有人說這是行星,有人說這是彗星,因此必須繼續觀察才能做出判斷。高斯知道了以后,決心要弄清楚這個捉星體的軌跡。高斯根據其他人提供的信息,利用最小二乘法,僅用一小時就計算出了該星體運行的軌跡,非常準確地預測了這個星體將會出現的位置。果然,在同年的12月7日,天文學家在在高斯預測的那個位置又重新發現了這顆小行星,人們將其命名為“谷神星”,這也是人類第一次發現小行星。
太陽系內,約有50萬顆小行星和九大行星一樣繞著太陽公轉,目前已登記在冊的超過8000顆。它們大多體積很小,最早發現的四大小行星中,最大的一顆叫谷神星。2006年,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將谷神星重新定義為矮行星。
1802年,高斯又準確預測了小行星二號——智神星(Pallas)的位置,這使得他的名聲遠揚,俄國圣彼得堡科學院選他為會員,發現智神星的天文學家奧博斯請他當哥廷根天文臺主任,但是高斯并沒有立刻答應,直到1807年他才前往哥廷根就任。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創新里程碑”原創 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