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教授劉志飛與濁流沉積巖芯合影
2014年2月11日,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教授劉志飛宣布,南海4250米深處第一根巖芯已成功取出,巖芯長近10米。
2014年1月,由中國科學家建議、設計并主持的新一輪國際大洋發現計劃IODP計劃第349航次,在中國南海進行了第二次大洋鉆探。此次鉆探共完成5個站位的取芯,首次獲取南海中央水深4000米深海海盆的巖芯記錄,首次獲得南海形成年齡的直接證據,同時還發現南海形成過程中有多期次大規模火山噴發,發現南海深海海盆反復變化的沉積歷史。
1998年4月,中國正式加入大洋鉆探計劃,成為第一個“參與成員”,五年間共派出8人次乘船出海。1999年,汪品先成功實施了在中國南海的第一次深海科學鉆探,共在南海鉆取5460米長的深海巖芯,取得西太平洋海區最佳的長期沉積記錄,發現了氣候演變長周期等多個創新成果,使中國進入國際深海研究的前沿。為了研究地殼、地幔的構造,揭示地球系統演化歷史,多國科學家正在實施為期十年(2013年至2023年)的新一輪國際大洋發現計劃。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創新里程碑”原創 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