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2月22日,美國羅格斯大學教授賽爾曼·瓦克斯曼(Selman·A·Waksman)宣布其實驗室發現了第二種應用于臨床的抗生素——鏈霉素,對抗結核桿菌有特效,人類戰勝結核病的新紀元自此開始。

瓦克斯曼是個土壤微生物學家,自大學時代起就對土壤中的放線菌感興趣,1915年他還在羅格斯大學上本科時與其同事發現了鏈霉菌——鏈霉素就是在后來從這種放線菌中分離出來的。人們長期以來就注意到結核桿菌在土壤中會被迅速殺死。1932年,瓦克斯曼受美國對抗結核病協會的委托,研究了這個問題,發現這很可能是由于土壤中某種微生物的作用。1939年,在藥業巨頭默克公司的資助下,瓦克斯曼領導其學生開始系統地研究是否能從土壤微生物中分離出抗細菌的物質,他后來將這類物質命名為抗生素。

1940年,瓦克斯曼和同事伍德魯夫(H. B. Woodruff)分離出了他的第一種抗生素——放線菌素,可惜其毒性太強。1942年,瓦克斯曼分離出第二種抗生素——鏈絲菌素。鏈絲菌素對包括結核桿菌在內的許多種細菌都有很強的抵抗力,但是對人體的毒性也太強。在研究鏈絲菌素的過程中,瓦克斯曼及其同事開發出了一系列測試方法,對以后發現鏈霉素至關重要。鏈霉素是由瓦克斯曼的學生阿爾伯特·薩茲(Albert Schatz)分離出來的。

1944年,美國和英國開始大規模的臨床試驗,證實鏈霉素對肺結核的治療效果非常好。它隨后也被證實對鼠疫、霍亂、傷寒等多種傳染病也有效。與此同時,瓦克斯曼及其學生繼續研究不同菌株的鏈霉菌,發現不同菌株生產鏈霉素的能力也不同,只有4個菌株能夠用以大規模生產鏈霉素。

瓦克斯曼因發現鏈霉素而于1952年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后來被一些人視為抗生素之父。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創新里程碑”原創 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

1946年2月22日 鏈霉素被發現

圖文簡介

1946年2月22日,美國羅格斯大學教授賽爾曼·瓦克斯曼(Selman·A·Waksman)宣布其實驗室發現了第二種應用于臨床的抗生素——鏈霉素,對抗結核桿菌有特效,人類戰勝結核病的新紀元自此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