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5月4日,勞厄通過實驗證實X射線波動性,揭開了X射線的本質。

自從1895年倫琴發現X射線以來,關于X射線的本質,科學家們提出了各自的看法。勞厄認為,X射線是電磁波。他在與博士研究生厄瓦耳交談時,產生了用X射線照射晶體以研究固體結構的想法。他設想,X射線是極短的電磁波,而晶體是原子(離子)的有規則的三維排列。只要X射線的波長和晶體中原子(離子)的間距具有相同的數量級,那么當用X射線照射晶體時就應能觀察到干涉現象。

在勞厄的鼓勵下,索末菲的助教弗里德里奇和倫琴的博士研究生克尼平在1912年開始了這項實驗。他們把一個垂直于晶軸切割的平行晶片放在X射線源和照相底片之間,結果在照相底片上顯示出了有規則的斑點群。后來,科學界稱其為“勞厄圖樣”。

 

勞厄圖樣

 

勞厄設想的證實一舉解決了X射線的本性問題,并初步揭示了晶體的微觀結構。愛因斯坦曾稱此實驗為“物理學最美的實驗”。隨后,勞厄從光的三維衍射理論出發,以幾何觀點完成了X射線在晶體中的衍射理論,成功地解釋了有關的實驗結果。

為了表彰他發現X射線在晶體中的衍射,勞厄獲得了1914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到1931年,勞厄終于完成了X射線的“衍射動力學理論”。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創新里程碑”原創 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

 

史上今日:1912年5月4日 勞厄證實X射線波動性

圖文簡介

1912年5月4日,勞厄通過實驗證實X射線波動性,揭開了X射線的本質,初步揭示了晶體的微觀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