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贛鐵路從1905年立項,到1985年正式開通運營,整整經過了八十年的艱難歷程,其中,五上四下的建設過程更是異常艱難。
早在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呂佩芬等人奏準設立“安徽省鐵路公司”,倡修皖贛鐵路,計議該路北起蕪湖,經灣沚、宣城、寧國、旌德、歙縣、屯溪、婺源(婺源原屬安徽)達江西景德鎮。但由于資金匱乏,先后4次上馬,都未完全完工。其中,1936年5月,京贛鐵路工程局成立,開始全線勘測設計,翌年開工,但隨著日軍逼進中原,1938年夏,國民黨政府命令當地駐軍破壞路基橋涵、隧道,拆除軌道,此后,初具規模的皖贛鐵路只留下了一條殘缺不全的路基,第四次努力也以失敗告終。
新中國成立后,國務院即把重新修建皖贛鐵路列入國民經濟發展規劃。20世紀70年代初期,皖贛鐵路恢復施工建設。1981年12月4日,皖贛鐵路全線通車,皖贛鐵路北端與寧(南京)銅(陵)線相接,南端與滬昆東線相連。途中在宣城與宣杭線相交。沿線穿越皖南新安江谷地和贛東北丘陵區。途經安徽省著名的黃山南麓,對開發蕪湖縣、黃山、屯溪、歙縣一帶旅游業有巨大意義。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創新里程碑”原創 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