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3月4日,《人民日報》刊登了橋梁專家茅以升的《中國石拱橋》一文,文章成功地運用多種說明方法,為讀者詳盡介紹了中國石拱橋的歷史及特點,是一篇很典型的事物性說明文。后來被選入初中語文課本,至今仍在沿用。

茅以升出生于1896年1月9日,是江蘇鎮江人,是我國著名的橋梁專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他主持設計的錢塘江大橋,是我國第一座由中國人自己設計建造的鐵路公路兩用橋;他還參加了新中國第一座現代化的大橋──武漢長江大橋的建造。

《中國石拱橋》文章先概括介紹一般石拱橋的特點:橋洞成弧形;在世界橋梁史上出現得比較早;不但形式優美,而且結構堅固。石拱橋是中國漢族傳統的橋梁四大基本形式之一,石拱橋這一體系多種多樣,在中國橋梁發展史上一經出現,發展很快,在1880年近代鐵路公路橋梁工程技術傳入中國以后,它仍然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顯示了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古代橋梁建造的輝煌成就。文章以趙州橋和盧溝橋為例,說明我國石拱橋在設計和施工上的獨特創造以及不朽的藝術價值,贊揚了我國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創新里程碑”原創 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

1962年3月4日 茅以升的《中國石拱橋》刊登

圖文簡介

1962年3月4日,《人民日報》刊登了橋梁專家茅以升的《中國石拱橋》一文,文章成功地運用多種說明方法,為讀者詳盡介紹了中國石拱橋的歷史及特點,是一篇很典型的事物性說明文。后來被選入初中語文課本,至今仍在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