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1969年前蘇聯發行的“金星5號”探測器郵票。

 

除太陽、月亮外,金星是天空中肉眼能夠看到的最明亮的星。金星毗鄰地球,兩者最近時為4100萬千米,其直徑比地球小約4%,質量輕20%,密度低10%。由于它在大小、密度、質量、外表各方面很像地球,所以它有地球的“孿生姊妹”之美稱。

事實上,金星在許多方面與地球迥然不同,例如它的自轉是逆向的,即由東向西,周期約243天,比它繞太陽公轉周期225天還長18.3天。金星距離太陽比地球離太陽近約1/3,它得到的太陽光照比地球得到的多1倍。

人類對太陽系行星的空間探測首先是從金星開始的,蘇聯和美國從20世紀60年代起,就對揭開金星的秘密傾注了極大的熱情。

前蘇聯于1961年1月24日發射“巨人”號金星探測器,在空間啟動時因運載火箭故障而墜毀。1961年2月12日試驗發射“金星1號”,這個成功飛往金星的探測器重643千克,在距金星9.6萬千米處飛過,進入繞太陽軌道后失去聯絡,結果一無所獲,后續又相繼續發射了金星2-4號探測器。

1969年1月5日,蘇聯發射了“金星5號”探測器,最后降落在金星表面上。在著陸艙下落過程中,獲得了53分鐘的探測數據。當著陸艙下落到距離金星表面約24~26千米時被大氣壓壞,此時的壓力為26.1個大氣壓。

“金星5號”是人類探索金星的第一個勝利。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創新里程碑”原創 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

1969年1月5日 蘇聯發射金星-5號金星探測器

圖文簡介

1969年1月5日,蘇聯發射了“金星5號”探測器,最后降落在金星表面上。在著陸艙下落過程中,獲得了53分鐘的探測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