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航員們首次在站內無人留守的狀態下進行太空行走

 

2004年2月26日,國際空間站上的兩名宇航員開始同時出艙進行太空行走。這是自國際空間站2000年11月首次住人以來,宇航員們首次在站內無人留守的狀態下進行太空行走。

美國宇航員福阿萊和俄羅斯宇航員卡列里的這次太空行走計劃持續5個半小時左右,主要任務是更換空間站外由日本和俄羅斯提供的一些科學實驗設備,并為明年歐洲無人貨運飛船抵達空間站作準備。宇航員們還將安裝一個類似人體軀干的俄羅斯實驗裝置,該裝置包含人體組織模型,主要用于研究太空輻射環境對人體的影響。

在此之前,空間站上的宇航員們進行太空行走,一直是在至少有一人在站內留守的情況下出倉進行的。自從2003年2月“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失事后,美國剩余三架航天飛機一直停飛,空間站主要依賴俄羅斯飛船運輸宇航員、貨物和給養,空間站也不得不進行必要的“裁員”,長住供職居民人數由3人減為2人。

俄羅斯方面一直主張,讓宇航員們在空間站內無人留守的狀態下進行太空行走。美國宇航局開始并不贊成,認為無人留守站內無法掌控事態發展。為了緩解供給的困境,經過數月的安全性評估后,美國宇航局于2004年2月24日最終批準了這一安排。

2004年2月26日,美國宇航員福阿萊和俄羅斯宇航員卡列里的按太空行走計劃持續5個半小時左右,安全完成預定太空行走計劃及對空間站外圍的任務。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創新里程碑”原創 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

 

2004年2月26日 太空行走首次實現無人留守

圖文簡介

2004年2月26日 國際空間站上的兩名宇航員開始同時出艙進行太空行走。這是自國際空間站2000年11月首次住人以來,宇航員們首次在站內無人留守的狀態下進行太空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