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肖克利
1910年2月13日,被稱為“晶體管之父”的威廉·肖克利(William Shockley)出生于英國倫敦。
他3歲隨父母舉家遷往美國加州。從事礦業(yè)的父母從小向他灌輸科學,加上中學教師斯拉特的熏陶,他考入了加州理工學院,后進入麻省理工(MIT)獲得固體物理學博士學位。1936-1955年,擔任貝爾實驗室晶體管物理部主任,主要負責技術工作。1955-1963年,在硅谷創(chuàng)辦肖克利半導體實驗室。1963年開始,擔任斯坦福大學工程科學教授。
二戰(zhàn)結(jié)束后,貝爾實驗室開始研制新一代的電子管,具體由肖克利負責。1947年圣誕節(jié)前兩天的一個中午,肖克利的兩位同事沃爾特·布萊登(Walter Brattain)和約翰·巴丁(John Bardeen),用幾條金箔片,一片半導體材料和一個彎紙架制成一個小模型,可以傳導、放大和開關電流。他們把這一發(fā)明稱為“點接晶體管放大器”(Point-Contact Transistor Amplifier)。1951年,他領導研究小組研制出第一個可靠的結(jié)型晶體管。晶體管具有很大的潛力,它與電子管不同,不需要預熱時間,不會產(chǎn)生熱量,不會燒壞,也不會漏氣和爆裂。晶體管比電子管更快、更小,為小型計算機奠定了基礎。這個用來代替真空管的電子信號放大元件,成為電子工業(yè)的強大引擎,被媒體和科學界稱為“20世紀最重要的發(fā)明”。
肖克利一生獲得了90多項發(fā)明專利。因?qū)Π雽w的研究和發(fā)現(xiàn)了晶體管效應,肖克利與巴丁和布拉頓分享了1956年度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創(chuàng)新里程碑”原創(chuàng) 轉(zhuǎn)載時務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