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英國物理學家查德威克發現中子以后,前蘇聯物理學家朗道就提出可能存在主要由中子組成的中子星。直到1967年發現了脈沖星,才解開了縈繞天文學家和物理學家腦際30多年的中子星之謎。
1967年7月,英國劍橋大學穆拉德射電天文臺建起新型射電望遠鏡,目的是觀測太陽系行星際空間的閃爍現象。一位年僅24歲的女青年喬斯琳·貝爾擔任監測工作。這是一項非常辛苦而又非常細致的工作,貝爾認真負責,干得十分出色。就在這一年的8月6日,貝爾在長長的記錄紙帶上發現了一個奇怪的“干擾”信號。通常射電閃爍現象不會出現在夜晚,這個信號沒有理由出現。直到11月28日,貝爾才成功地記錄下這個射電源的節奏:它每隔1.33秒向地球發出一個脈沖。她的導師休伊什認為這有可能是地外文明發出的信號。
1967年12月25日,貝爾又發現了第二個這樣的天體訊號。1968年1月,她又連續發現了兩個這樣的天體訊號,打破了地外文明發出信號的假設。在探討中,他們想起在30多年前科學家提出過的中子星假設,認為這是一種快速自轉的中子星,并將其命名為脈沖星。1968年2月,他們在《自然》雜志上報告了脈沖星的發現,并認為脈沖星就是物理學家預言的中子星。
后來的研究表明,脈沖星確實就是快速旋轉的中子星。除高速自轉外,脈沖星還具有極強的磁場,電子從磁極射出,輻射具有很強的方向性,由于脈沖星的自轉軸和它的磁軸不重合,因此在自轉中當輻射向著觀測者時,觀測者就接收到了脈沖信號。
從20世紀30年代提出的中子星設想,到60年代得到驗證,這是研究恒星演化史的一項重大突破。休伊什教授也因此榮獲197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創新里程碑”原創 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