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3月19日,澳大利亞悉尼杰克遜海港上的悉尼海港大橋(Sydney Harbour Bridge)在歷時8年多的建造之后終于竣工通車。

悉尼海港大橋

悉尼海港大橋,從“懷胎”到“出世”,前后花費100多年。早在1815年,就有人提出建立橋梁的計劃,當時建筑師弗朗西斯·葛林威(Francis Greenway)建議新南威爾士州總督拉克倫·麥覺理應該于北部海港南岸建造一座橋梁。葛林威的建議最終沒有被采用,但這個想法仍然繼續存在,而且許多建議進一步在十九世紀被提出。

工程師彼得·韓德森于1857年提出一座跨越海港的大橋的設計圖,這也是已知最早的設計圖之一。在經過了40多年的醞釀之后,1857年,悉尼工程師彼得·翰德遜繪成了第一張設計圖,其后經過反復修改,到1923年才根據督建鐵路橋的總工程師卜萊費博士的藍圖進行招標,由英國一家工程公司中標承建。

1924年悉尼海港大橋破土建造橋基,1932年3月19日竣工通車,歷時8年多。這座大橋整個工程的全部用鋼量為5.28萬噸,鉚釘數是600萬個,最大鉚釘重量3.5公斤,用水泥9.5萬立方米,橋塔、橋墩用花崗石1.7萬立方米,建橋用油漆27.2萬升,從這些數字足可見鐵橋工程的雄偉浩大。在30年代的條件下,能在大海上凌空架橋,實為罕見。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創新里程碑”原創 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

 

 

1932年3月19日,悉尼大橋竣工通車

圖文簡介

1932年3月19日,澳大利亞悉尼杰克遜海港上的悉尼海港大橋(Sydney Harbour Bridge)在歷時8年多的建造之后終于竣工通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