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姆斯·查德威克

 

1932年2月27日,英國物理學家詹姆斯·查德維克(James Chadwick)在《自然》雜志上發表論文《中子可能存在》(Possible Existence of a Neutron),宣布他通過alpha粒子轟擊實驗發現了中子的存在。他因此獲得了1935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科學家字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發現了帶負電的電子和帶正電的質子之后,想到還存在中子。直到20世紀20年代,查德維克的老師物理學家歐內斯特·盧瑟福(Ernest Rutherford)開始研究原子核結構,預言在原子中可能還存在另一種不帶電的重粒子與帶正電的質子,這可能是某種“neutron”(中子)。

盧瑟福認為“中子”,可能只是已經被發現的質子和電子相互結合在一起呈現的一種電中性狀態,在這種情況下,這種“中子”的質量就會小于一個質子和一個電子的質量之和,而這種中子也就無法自發地發生衰變。

中子的發現,一方面打開了人類認識原子核內部結構的大門,另一方面又為人類進一步進行人工核反應研究提供了更有效的實驗手段。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創新里程碑”原創 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

1932年2月27日 中子被發現

圖文簡介

中子的發現,一方面打開了人類認識原子核內部結構的大門,另一方面又為人類進一步進行人工核反應研究提供了更有效的實驗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