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12月27日,南水北調工程開工典禮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和江蘇省、山東省施工現場同時舉行。
中國水資源短缺,人均水資源量為2163立方米,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4,且時空分布不均,南方水多,北方水少。黃淮海流域是我國水資源承載能力與經濟社會發展矛盾最為突出的地區。由于長期干旱缺水,這一地區有2億多人口不同程度存在飲水困難,700多萬人長期飲用高氟水、苦咸水,一批重大工業建設項目難以投資落產,制約了經濟社會的發展。由于不得不過度利用地表水、大量超采地下水,擠占農業及生態用水,造成地面下沉、海水入侵、生態惡化。黃淮海流域水污染嚴重的形勢進一步加劇了水資源的短缺。
由于資源性缺水,即使充分發揮節水、治污、挖潛的可能性,黃淮海流域僅靠當地水資源已不能支撐其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為緩解黃淮海流域日益嚴重的水資源短缺,改善生態環境,保持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促進黃淮海流域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中央決定在加大節水、治污力度和污水資源化的同時,從水量相對充沛的長江流域向這一地區調水,實施南水北調工程。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創新里程碑”原創 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