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2月28日,美國科學家卡羅瑟斯首次合成尼龍。它是世界上出現的第一種合成纖維,不僅是合成纖維工業的重大突破,也是高分子化學非常重要的里程碑。
卡羅瑟斯1896年4月27出生于美國洛瓦的伯靈頓,1928年受聘來到了杜邦公司,擔任基礎化學研究所有機化學部的負責人。
當時,科技界針對德國有機化學家施陶丁格提出的高分子理論展開了激烈的爭論,卡羅瑟斯決心通過實驗來證實施陶丁格的理論。卡羅瑟斯選擇了二元醇與二元羧酸的反應,在進行縮聚反應的實驗中,得到了分子量約為5000的聚酯分子。為了進一步提高聚合度,卡羅瑟斯改進了高真空蒸餾器并嚴格控制反應的配比,使反應進行得很完全,在不到兩年的時間里使聚合物的分子量達到10000~20000。
1930年,卡羅瑟斯用乙二醇和癸二酸縮合制取聚酯。在實驗中,卡羅瑟斯的同事發現了一種有趣的現象,熔融的聚合物能像棉花糖那樣抽出絲來,細絲即使冷卻后還能繼續拉伸,經過冷拉伸后纖維的強度和彈性大大增加。他們隨后又對一系列的聚酯化合物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卡羅瑟斯在1935年2月28日合成出聚酰胺66,被人們稱為尼龍66,是后來的尼龍大家庭中的一種。
這種聚合物不溶于普通溶劑,具有263℃的高熔點,由于在結構和性質上更接近天然絲,拉制的纖維具有絲的外觀和光澤,其耐磨性和強度超過當時任何一種纖維,而且原料價格也比較便宜.
杜邦公司決定進行商品生產開發。1939年10月24日,杜邦在總部所在地公開銷售尼龍絲長襪時引起轟動,被視為珍奇之物爭搶相購。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軍隊使用尼龍做降落傘,此外輪胎、帳篷、繩索等其他軍事物資也用尼龍制造,它甚至被用來制造印刷美國貨幣的紙。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創新里程碑”原創 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