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12月9日,美國斯坦福研究院的恩格雷貝特博士公開展示了世界上第一只鼠標,并提出了“圖形用戶界面”(GUI)的概念。他制作的鼠標是一只小木頭盒子,由底部的小球帶動樞軸轉動,并帶動變阻器改變阻值來產生位移信號。
計算機發明伊始,鍵盤就成為最重要的輸入設備。用鍵盤打字確實不錯,但用來移動光標時,卻不那么方便。就職于美國航空航天局的恩格雷貝特博士整天與計算機打交道,鑒于以上的情況,就有了萌生了一個用“點控”的方法代替敲擊鍵盤的創意。
經過多年努力,在1982年,恩格雷貝特的想法總算變為現實:一種名為“顯示系統光標位置縱橫移動指示器”的產品問世了。它的作用有二,一是控制屏幕上光標的移動,二是代替回車鍵。
由于該裝置像老鼠一樣拖著一條長長的連線(像老鼠的尾巴),因此,恩格雷貝特和他的同事在實驗室里把它戲稱為“Mouse”,這個名字簡單形象,比它的正式名稱“顯示系統光標位置縱橫移動指示器”更加讓人感到親切,于是“鼠標”成為人們普遍使用的名稱,而恩格雷貝特博士則被稱為“鼠標之父”。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創新里程碑”原創 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