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外天文衛星IRAS
1983年1月26日,美國、英國和荷蘭聯合發射了紅外天文衛星(Infrared Astronomical Satellite,IRAS),這是第一顆紅外天文衛星,標志著紅外天文學開始進入了空間時代。
在此之前,由于紅外輻射被地球大氣阻擋,紅外天文學家們一直限于在少數海拔極高處觀測。
IRAS衛星重1076公斤,取900千米近圓形太陽同步軌道,傾角約99°,周期103分鐘。衛星裝有一臺重810公斤的用液氦致冷的大型紅外望遠鏡,焦距為5.5米,初級反射鏡直徑60厘米,焦面上共有62個紅外探測器。衛星還裝有低分辨率紅外分光計、短波和長波光度計等。
紅外天文衛星的主要任務是用紅外望遠鏡對宇宙空間的紅外輻射源包括太陽系天體、恒星、電離氫區、分子云、行星狀星云、銀核、星系、類星體等進行普查,并在普查基礎上繪制紅外天體圖和對選定的天區和紅外輻射源進行專門的觀測。紅外線天文衛星于1983年11月10日因液氦致冷劑消耗殆盡而停止工作。
IRAS的成功極大地推動了紅外天文在各個層次的發展。1995年11月17日由歐洲、美國和日本合作的紅外空間天文臺(ISO)發射升空并進入預定軌道。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創新里程碑”原創 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