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11月5日,我國治淮的主要工程佛子嶺水庫舉行竣工典禮。它是新中國成立之初治理淮河的第一個骨干工程,被譽為“新中國第一壩”,對控制淠河入淮流量、減輕淮河下游的洪水威脅有重要意義。

佛子嶺水庫位于淮河支流淠河東源上游,壩址在安徽省霍山縣城西南17公里處,是建國初期我國自行設計具有當時國際先進水平的大型連拱壩水庫,佛子嶺水電站也是淮河流域第一座水電站。壩址以上控制流域面積1840平方公里,以防洪為主,控制淠河洪水,削減洪峰,減輕淮河中下游洪水負擔,并結合蓄水灌溉、發電、改善航運、發展漁業。樞紐工程包括大壩、溢洪道、輸水鋼管及發電站4部分。最大壩高為74.4米,壩頂長510米,1983年大壩加高1.5米,最大壩高為75.9米。為配合佛子嶺水庫梯級開發,1956至1958年于其上游建磨子潭水庫,2004至2009年興建白蓮崖水庫。佛子嶺、磨子潭兩水庫電站共裝機8臺,總容量為6.01萬千瓦。

水庫建成60多年來,累計創造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達600余億元,共攔截大小洪水230余次,與響洪甸水庫聯合調度,涉及灌溉面積660萬畝。水庫同時承擔向合肥市等中心城市供水的重任,每年輸水約1.5億立方米,為城市發展與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同時,佛子嶺水電站的建成,改變了合肥市靠柴油發電機供電的歷史,已累計發電約70億千瓦時,至今仍是皖西電網的重要電源點。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創新里程碑”原創 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

1954年11月5日 佛子嶺水庫工程全部完工

圖文簡介

佛子嶺水庫工程是新中國成立之初治理淮河的第一個骨干工程,被譽為“新中國第一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