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9年11月17日,溝通地中海與紅海的蘇伊士運河經過十年多的艱苦修筑,終于竣工通航。運河全長172.5公里,寬180-200米,深12-15米。運河的通航,把從歐洲到印度洋、太平洋的航程縮短了9000公里。
蘇伊士運河的開鑿歷史可遠溯至埃及第十二王朝,法老辛努塞爾特三世為了通過陸行平底船進行直接貿易,下令挖掘了一條“東西方向”的運河,連接紅海與尼羅河。一些證據顯示這條運河的存在至少持續到公元前13世紀的拉美西斯二世時期,隨后運河被荒廢。
公元前250年左右,蘇伊士運河被托勒密二世重新獲得。在隨后的1000年中,被連續改進、摧毀和重建,最終于公元8世紀為阿拉伯帝國阿拔斯王朝的哈里發曼蘇爾廢棄。其后,蘇伊士運河被斷斷續續挖掘和開放。
18世紀末,拿破侖·波拿巴占領埃及時計劃建立運河連接地中海與紅海。不過由于法國人的錯誤勘定,計算出紅海的海平面比地中海要高,也就意味著建立無船閘的運河是不可能的,隨后拿破侖放棄計劃,并在和英國勢力的對抗中離開埃及。
法國在拿破侖失敗之后,重建法蘭西第二殖民帝國,因為在美洲的殖民地失于英國,所以法國重點向東方發展,打通蘇伊士運河對法國意義更為重大。1854年和1856年,法國駐埃及領事斐迪南·德·雷賽布子爵獲得了奧斯曼帝國埃及總督帕夏塞伊德特許成立公司,并按照澳大利亞工程師制定的計劃建造向所有國家船只開放的海運運河。
1858年12月15日,蘇伊士運河公司建立,強迫窮苦埃及人穿過沙漠挖掘運河的工作花費了近11年。為修筑這條運河,埃及人民付出了12萬人的生命代價。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創新里程碑”原創 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