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艾滋病毒在美國首次被發現。它是一種感染人類免疫系統細胞的慢病毒,屬逆轉錄病毒的一種。1987年11月7日,我國醫學研究人員首次分離成功艾滋病毒,這些艾滋病毒是從一位外國來華的艾滋病人血液中分離出來的。分離出的病毒經艾滋病人特異性血清證明為艾滋病毒。這次分離對我國艾滋病的診斷防治具有重要意義。分離艾滋病毒的工作是由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病毒學研究所承擔的。
艾滋病毒會破壞人體的免疫能力,導致免疫系統失去抵抗力,從而導致各種疾病及癌癥得以在人體內生存,至今無有效療法。艾滋病病毒感染早期,亦稱急性期,多數無癥狀,但有一部分人在感染數天至3個月時,會出現類似流感或傳染性單細胞增多癥樣癥狀,如出疹子、發熱、寒戰、關節疼、肌肉疼、頭疼、咽痛、腹瀉、乏力,夜間盜汗和淋巴結腫大等癥狀,這之后進入無癥狀感染期。
艾滋病患者的存活時間長短與其被感染的亞型病毒種類有很大的關系。A亞型病毒感染者的平均存活時間為8.8年,D亞型病毒感染者的平均存活時間為6.9年,而D亞型和A亞型病毒的混合感染者的存活時間則平均只有5.8年。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創新里程碑”原創 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