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7年11月7日,法國著名波蘭裔科學家、物理學家、化學家瑪麗·居里(世稱“居里夫人”)生于波蘭華沙。1891年,居里夫人到巴黎學習,先后獲得物理學和數(shù)學學士學位;1895年,她和皮埃爾·居里結婚,開始共同研究放射性現(xiàn)象。他們對成噸的瀝青鈾礦石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這種礦石的總放射性比其所含有的鈾的放射性還要強。1898年,居里夫婦對這種現(xiàn)象提出了一個邏輯的推斷:瀝青鈾礦石中必定含有某種未知的放射成分,因而使其放射性遠遠大于鈾的放射性。12月26日,居里夫人公布了這種新物質存在的設想。
之后的幾年里,居里夫婦不斷地提煉瀝青鈾礦石中的放射成分,經過不懈的努力,他們終于成功地分離出了氯化鐳并發(fā)現(xiàn)了兩種新的放射性元素:釙(Po)和鐳(Ra)。因為他們在放射性上的發(fā)現(xiàn)和研究,居里夫婦和亨利·貝克勒共同獲得了1903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居里夫人也因此成為了歷史上第一個獲得諾貝爾獎的女性。
1906年皮埃爾·居里逝世后,居里夫人繼續(xù)放射性研究。1911年,居里夫人又因為成功分離了鐳元素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成為歷史上第一個兩獲諾貝爾獎的人。出乎意料的是,在居里夫人獲得諾貝爾獎之后,她并沒有為提煉純凈鐳的方法申請專利,而是將之公布于眾,這種作法推動了放射化學的發(fā)展。
由于長期接觸放射性物質,居里夫人于1934年7月3日因惡性白血病逝世。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創(chuàng)新里程碑”原創(chuàng) 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