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供飛機起飛的“賓夕法尼亞”號巡洋艦。
飛機在陸上使用,那是無庸置疑的。如何將飛機用于海戰?美國人首先考慮了這個問題。當時美國海軍有兩種意見:一種是將大型艦船經過改裝,設置飛行甲板,使飛機在甲板上起降;另一種意見是,改變飛機的結構,使之能在水面上起降。實踐證明這兩種意見都是正確的。1910 年,當對馬海戰的經驗還在左右著各國海軍決策者思想的時候,美國海軍中一些人已經開始進行把飛機和大型戰艦結為一體的試驗。
1911年1月18日,美國海軍在舊金山的“賓夕法尼亞”號巡洋艦上鋪設了長40米的飛行甲板,并在跑道上每隔1米橫方向裝一根繩索,繩的兩端拴著沙袋,以便再次進行試驗。試驗的這一天風很大,只好順風降落。為了觀看這次試驗,“賓夕法尼亞”號上的官兵中有不少爬上桅桿的最頂端。駕駛員伊萊以高超的技術,駕駛著飛機順利地降落在甲板上,試驗獲得成功。伊萊成為世界上首個在軍艦甲板上起降的飛行員。
這一成功為建造航空母艦開辟了前景。同時,此次事件引起了美國海軍部的高度重視,雖然當時有一些人反對,但還是撥款繼續進行試驗。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創新里程碑”原創 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