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普及是與科學發展相伴隨的。近年來,科學普及、科學素質、科學精神已成為人們耳熟能詳的詞匯。伴隨著“互聯網+科普”時代的到來,了解中國科普的發展過程,是很有必要的。中國科普大致經歷了以下發展階段:

一、政府推動期(1958年前)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黨中央為團結科技工作者,為新中國建設事業貢獻力量,邀請科技界派代表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批準由中國科學社、中華自然科學社、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和東北自然科學研究會等4個科學團體共同發起,籌備召開中華全國自然科學工作者代表會議(簡稱科代會)。

1949年7月,科代會籌備會議在北平召開,選出正式代表15人和候補代表2人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

1949年,成立文化部科普普及局。袁翰青出任局長,高士其出任顧問??破站忠唤ⅲ徒o群眾性科普工作帶來一個生機勃勃的局面。據當時科普局秘書處處長朱兆祥回憶:我們探索了各種各樣科普工作的方法。當時也不知道政府機關的科普局該起什么作用,工作怎么做,所以先摸索。開座談會,搞調查研究聽取各方面群眾的意見、要求。當時我們最先想到的是辦展覽。1949年11月,快到春節了,于是我們就在廠甸廟會上辦了一個展覽,轟動了全北京。很冷的天排了很長的隊,這是新中國頭一個科學普及活動?!笆锥即汗澘茖W知識展覽”共辦了12天,當時北京人口100萬,參觀展覽的有10多萬,全市1/10的人都去了,擁擠得不得了。為什么在很短的時間就辦起來了呢?主要是動員全社會的力量,很多大學都參與了。這次展覽也起到一個宣傳作用,向北京市民展示一下,新政府的一個科學普及機構同大家見面了。

袁翰青

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領導科普工作的文化部部長沈雁冰、著名科學家茅以升先生,對新中國建立后,科普工作的性質、任務、功能、作用,都作了精彩的論述。這些論述,奠定了新中國建立后,科普事業蓬勃發展的基礎。

郭沫若在《科學的普及與提高》的文章中,闡述了科學普及的任務、功能以及與提高的關系。他寫道:“人民的中國正集中大部分的力量來促進生產,我們需要大量的科學技術家,大量的近代熟練工人和大量的有科學知識的農民大眾?!?/p>

郭沫若

沈雁冰在《科學普及工作如何開展?》一文中,也指出:“科學知識的普及工作,首先必須是一種群眾性的運動。如果我們不能想辦法去動員職業的或業余的科學工作者,運用各種各樣的方式,在群眾中間建立科學知識普及工作的普及網,而僅僅依靠少數人做些編輯、展覽、廣播等等工作,那是不能達到真正普及的效果的?!薄翱茖W普及局在這個運動中所擔負的任務,主要是計劃、組織和指導。要使這個運動不停留于計劃階段而開展起來,必須與工、青、婦、農各人民團體、各科學社團,以及散居全國各職業崗位上的科學工作者或業余的科學工作者,通力合作,這才能夠建立普及網而滿足人民的需要?!?/p>

沈雁冰(茅盾)

1950年8月,中華全國自然科學工作者代表大會在北京舉行,黨和國家領導人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同志出席了會議并講話,決定成立“中華全國自然科學專門學會聯合會”(簡稱全國科聯)和“中華全國科學技術普及協會”(簡稱全國科普),推舉地質學家李四光為全國科聯主席、林學家梁希為全國科普主席。

   李四光

梁希

這兩個組織的建立,完成了新中國建立后群團組織所承擔的科學與技術的研究、提高和普及、應用,推進科技發展的保障作用。當時的新中國面臨著新政體的完善、經濟建設的壓力以及外來敵對勢力的挑戰,這兩個組織無疑成為推進國家各項政治建設和經濟建設的有力臂膀。從此科學普及的任務,就由全國科普協會擔當起來。

茅以升在全國科普協會成立后,于1950年9月講道:“首先指出科普的性質,不是領導而是輔助,不是教條而是機動,不是局部而是全國,不是臨時而是長期。它將是一架擴音器,傳達四面八方的意見;它將是一卷電影片,記載放映各地摸索的經驗;它將是一部汽車,交流工作者的情報;它將是一架望遠鏡,了解先進國家的活動;它將是一架顯微鏡,檢查上上下下工作的缺點。尤其重要的是,它將是一座橋梁,我們工農兵大眾可以安全的從橋梁上走過一切反科學的深淵。”

茅以升

1951年,文化部科學普及局撤并,科普職能轉“全國科普”。1958年9月,經黨中央批準,全國科聯和全國科普合并,正式成立全國科技工作者的統一組織——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內設科普部。

二、社會推動期(1958~2006)

1959~1961年,各地科協組織開展農村群眾科學實驗活動,科普貼近生產。1959年,中國科協發出了“全國科協工作規劃要點(草案)指出,科協的工作,應該圍繞著解決生產中的關鍵性科學技術問題,總結、交流并推廣生產中具有普遍意義的重大發明創造和先進經驗。于是一個以總結、推廣生產中先進技術、先進經驗,送技術到工廠、農村,解決生產中關鍵技術問題的技術革新運動,成了當時各級科協的中心任務。據河北、江蘇等9省市不完全統計,至1960年4月,共搞技術上門活動11800次,僅江蘇省就有300多次,對推動生產建設作出了貢獻。

1961年4月,中國科協在北京召開了一次具有歷史意義的全國工作會議,主管科學和文藝的中共中央宣傳部副部長周揚,應邀到會作了重要報告。做講了三個問題:①黨和國家對科學家的要求;②關于百花齊放、百家爭鳴;③學會問題。他說:“國家和人民對科學家寄予極大的希望??茖W工作的好壞關系到祖國的盛衰。我們要求科學家用自己的科學技術知識、科學研究的成果、科學的創造發明,來為祖國服務,為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事業服務。中心問題,就是要科學家有更多更好的科學研究成果,有更多更好的創造發明?!彼麖娬{,“‘百花齊放,百家爭嗚’是黨關于科學、文藝的根本政策、長期政策,要鼓勵不同學科、不同學派、不同學術觀點共同發展,自由競爭。根本目的是要使科學、文藝迅速地發展起來,并達到新的更高的水平?!?/p>

這個時期的科普,不僅在城市和農村繼續扎扎實實地開展,對企業的技術培訓、技術服務,和在農村,對以群眾性科學實驗為主的活動,也取得了明顯的效果。據不完全統計,全國農村科學實驗小組,1964年為40多萬個,1965年就增到100多萬個,參加人數達700多萬人,有力地推動了農業生產的發展。

1961年,科普讀物出版方面,少兒出版社出版《十萬個為什么》叢書。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間,中國科協被解散,各級科協也被取消。

1978年3月18日,在北京召開了“全國科學大會”,是中國科學技術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轉折點。這次大會是在“文化大革命”結束不久、國家百廢待興的形勢下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大會有6000人出席,群賢畢至,人才薈萃,是我國科學史上的空前盛會。大會通過了《1978-1985年全國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綱要(草案)》,表彰了826個先進集體、1192名先進科技工作者。

在大會開幕式上,鄧小平作了重要講話。他在講話一開始就宣告:“‘四人幫’肆意摧殘科學事業、迫害知識分子的那種情景,一去不復返了!”他駁斥了“四人幫”打擊迫害知識分子、破壞我國科學技術事業的種種謬論,明確指出“現代化的關鍵是科學技術現代化”,“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重申了“科學技術是生產力”這一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

   1978年3月18日,全國科學大會在北京隆重開幕。新華社發

   鄧小平在全國科學大會上作重要講話。新華社發

為慶祝全國科學大會的勝利召開,1978年3月18日發行《全國科學大會》紀念郵票一套,共三枚。圖中自左至右為:第一枚,科學的春天;第二枚,向四個現代化進軍;第三枚,努力攀登科學高峰。

1979年8月,中國科普創作協會第一次代表大會在北京隆重召開。

1991年1月,全國政協七屆十二次常委會議決定,恢復中國科協為全國政協組成單位。

2001年1月23日,正當人們準備喜迎蛇年春節的時候,7名來自開封的“法輪功”癡迷者在北京天安門廣場點火自焚,兩人被及時發現制止,一人當場被燒死,4人嚴重灼傷。揭批“法輪功”帶來科普熱。

自焚者之一、中央音樂學院19歲的學生陳果,自焚后的她已經面目全非。

1999年11月30日,中國科協提出《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即“2049計劃”。 目標是到2049年使18歲以上全體公民達到一定的科學素質,使全體公民了解必要的科學知識,并學會用科學態度和科學方法判斷及處理各種事務。

2002年6月29日,《科普法》通過頒布施行。

三、政府推動社會參與期(2006以后)

2006年,科學素質綱要頒布并實施,23個部門組成實施工作辦公室。

 

2015年,中國科協科普的工作要點是,以科普信息化建設為核心,強化互聯網思維,堅持需求導向,以推動《科學素質綱要》實施為主線,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現中國夢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創新里程碑”原創 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

 

中國科普歷史演進

圖文簡介

科學普及是與科學發展相伴隨的。近年來,科學普及、科學素質、科學精神已成為人們耳熟能詳的詞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