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5年10月7日,尼爾斯·玻爾出生在丹麥的首都哥本哈根。1911年,他在哥本哈根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后前往英國劍橋,在以發現電子而聞名的科學家J·J·湯普森的指導下從事研究。幾個月后,玻爾來到曼徹斯特與在幾年前發現電子核的盧瑟福共同從事研究。盧瑟福提出了原子中心有一個重核,周圍有電子,而大部分是空間。這與從前的學說相反。

1913年,玻爾在《哲學雜志》上發表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論文《論原子和分子結構》,發展了自己嶄新的原子結構學說。他最先把量子論用于原子結構的研究,對量子物理學作出重大貢獻。1920年,他就任哥本哈根理論物理學研究所所長。在他的指導下,眾多才華橫溢的青年科學家紛至沓來,使該所很快就成為世界上的主要科研中心之一。

在20世紀30年代,玻爾將注意力轉移到原子核結構問題上。他創造了重要的原子核“液滴模型”,還提出了反應堆中的“復核”學說。此外,玻爾還正確指出了參與核裂變的鈾的同位素U235,這對后來發展原子彈具有重大意義。

1940年德國軍隊占領了丹麥。玻爾設法逃出了丹麥來到美國。在美國,玻爾在戰爭時期幫助制造了原子彈。二戰后,玻爾返回哥本哈根,在那兒領導理論物理所,直到1962年11月18日去世時為止。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創新里程碑”原創 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

1962年11月18日 丹麥物理學家玻爾逝世

圖文簡介

玻爾在《哲學雜志》上發表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論文《論原子和分子結構》,發展了自己嶄新的原子結構學說。他最先把量子論用于原子結構的研究,對量子物理學作出重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