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瘧疾,在很多人的眼里,是一種只在過去才流行的非洲疾病。事實上,瘧疾的分布范圍要比我們想象中的廣得多,而且現在也依然是一種發病率非常高的疾病。全球每年有2億人染上瘧疾,病人涵蓋非洲、印度、東南亞、中美洲等熱帶區域。不過不必太擔心,多虧百年來科學家們不懈的努力,瘧疾的死亡率已經大幅下降,而它在過去的可怕程度,用“生命收割機”來形容也不為過。

 

全球瘧疾發病率數據(網絡圖)

 

瘧疾最早可以追溯到3000萬年前去。科學家在一塊古近紀的琥珀化石里發現了攜帶有瘧原蟲的蚊子,而瘧原蟲就是瘧疾的致病原。古近紀有多早呢?就是恐龍剛剛滅絕不久那會兒,考慮到或許有更多的證據還沒被人類所發現,可以推測瘧原蟲很有可能在恐龍時代就出現了。

 

古近期包裹有蚊子的琥珀化石(網絡圖)

 

作為一種疾病,瘧疾很早就為人所觀察。但到底是什么導致了瘧疾,瘧疾又是如何傳播的?這在古代可是一個大難題,乃至出了種種謬傳。英文中瘧疾被稱為“malaria”,即意大利語“壞空氣”的意思,古羅馬人認為瘧疾是沼澤地散發出的濁氣引發的,概念和中國所謂的瘴氣差不多。不但南歐地中海沿岸瘧疾肆虐,就連歐洲西北部地區也有瘧疾的蹤影,甚至連大西洋上的英國也長期受到瘧疾困擾,不過當時的英國人并不是特別清楚瘧疾到底是什么,他們用來自古法語的“ague”(急性)來表示這種來得快、讓人捉摸不透的熱病。

而在東方,瘧疾也是常見病。中國人對瘧疾有著種種形象的描述,如打擺子、發寒熱,都是描述瘧疾來襲時寒熱不定,令人無所適從的場景。由于對瘧疾的病原和傳播途徑缺乏了解,古人對瘧疾的治療方法也是相當碰運氣。

瘧疾的影響力是如此之大,以至于它常常成為改寫歷史的關鍵所在。我們知道,歐洲人從15世紀發現新大陸起就開始了殖民時代,然而他們一直到19世紀才開始對近在咫尺的非洲殖民,而且他們去的只是少數幾個地方,比如南非和納米比亞。沒錯,就是因為瘧疾。由于對瘧疾認識不清,歐洲人長期沒有有效的治療瘧疾方法,而非洲大陸又是瘧疾的發源地。直到1870年,歐洲人才控制了非洲大陸的10%,而且殖民地局限于沿海地區,至于非洲內陸地區,則靠著瘧疾的“保護”尚未被歐洲人染指。

問題來了,既然非洲的瘧疾如此恐怖,那么長期居住于此的非洲人又是怎么避免全民染瘧身亡的慘景呢?這還得感謝一種叫做“鐮刀型貧血”的遺傳疾病。擁有這種突變基因的人的紅細胞呈現鐮刀形,令血液輸送氧氣的能力變弱,在極端情況下甚至會引發組織壞死,導致生命危險。

 

正常紅細胞和鐮刀形紅細胞(網絡圖)

 

這種疾病非常可怕,病人往往不到成年就會死亡,但這種疾病有一個殘酷的“好處”:只有雙方父母均將突變基因遺傳給孩子時,孩子才會成為嚴重的鐮刀貧血病人,假如孩子只遺傳到了一個突變基因,那么他們的血液里會有部分的正常紅細胞,加部分鐮刀形的紅細胞。鐮刀形的紅細胞有抗瘧原蟲的能力:鐮刀紅細胞相當脆弱,很容易在瘧原蟲成功繁殖前就自動破裂,致使繁殖失敗。因此,攜帶有一個突變基因和一個正常基因的人對于瘧疾的抵抗力比正常人要大,在瘧疾肆虐的漠南非洲、印度、地中海等地,這無疑給他們的人生上了一重保險,讓他們有更大的幾率活到繁殖年齡并留下后代。

 

血液里的瘧原蟲(網絡圖)

 

雖然攜帶突變基因意味著后代可能會成為鐮刀型紅血球疾病患者,進而嚴重影響繁殖后代的成功率,但由于瘧疾是個如此強大的選擇壓力,這點代價不足以完全抵消攜帶者的生存優勢。在長期自然選擇下,也就無怪乎這種惡病至今尚未被淘汰,反而在瘧疾流行地區欣欣向榮了。

歐洲人真正獲得靠譜的瘧疾藥物還是得等到發現美洲以后,西班牙耶穌會傳教士發現,秘魯的美洲土著用當地一種叫金雞納樹的植物的樹皮,來治療高燒時發冷打擺的癥狀。傳教士們效仿土著拿金雞納樹皮去治療也有打擺癥狀的瘧疾,結果居然誤打誤撞,這種植物里面含的奎寧還真能治療瘧疾。

 

金雞納樹(網絡圖)

 

1693年,法國傳教士洪若翰曾用金雞納霜治愈康熙帝的瘧疾。后來,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因患瘧,曾向康熙帝索要金雞納霜。蘇州織造李煦上奏云:“寅向臣言,醫生用藥,不能見效,必得主子圣藥救我。”康熙知道后特地“賜驛馬星夜趕去”,還一再吩咐“若不是瘧疾,此藥用不得,須要認真,萬囑萬囑。”遺憾的是,在藥物趕到之前,曹寅就去世了。后來曹家因此沒落,落魄子弟曹雪芹寫出了什么名著我們大家都知道了。

奎寧治療瘧疾的最有效的形式被發現于1820年。兩位法國化學家白里悌(Pelletier)與卡芬土(Caventou),從奎那(quia)的樹皮中單離出來,將之稱為奎寧或金雞納霜(quinine)。 1850年左右開始,歐洲人將奎寧溶于碳酸水里,稱它為“湯力水”,并大規模生產、發放給被派往非洲和印度等熱帶地區作戰的士兵。有趣的是,因為湯力水實在是太過難喝,這些士兵將湯力水和松子酒混合以降低奎寧的苦味。后來,這個配方傳回歐洲,成為了今天非常常見的雞尾酒配方,也就是“金湯力”。不過,今日市面上量販的湯力水已經與當初的原始版本有很大的差異。為了改善湯力水的適飲性,許多制造廠商加入了包括糖類與檸檬、萊姆等水果氣味在內的成分,并且大幅降低奎寧的含量。如此低的劑量已經不具有有效的醫療作用,主要的目的還是想獲得奎寧那種微微甘苦味道的特殊口感。

 

今天市面上的湯力水(網絡圖)

 

有了藥物級的奎寧,歐洲人才打開了非洲內陸的大門,從而在很短時間內控制了幾乎全非。后來,現代醫學的發展使得人類對瘧疾的認識愈加提升,人們從改善環境、消滅瘧蚊、治療瘧疾等多種角度出發,瘧疾在大多數非熱帶國家已經不具備再次流行的能力了。但在非洲,瘧疾仍然是一大殺手,而現在的瘧疾對奎寧也產生了抗藥性,奎寧已經不適合作為藥物使用。從這點上說,我國屠呦呦教授主導的青蒿素研究,確實是居功甚偉。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創新里程碑”原創 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

 

瘧疾沉浮史

圖文簡介

瘧疾的分布范圍要比我們想象中的廣得多,而且現在也依然是一種發病率非常高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