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米油鹽醬醋茶,這是我國一句老話,是對人們生活的精準總結。人活著,離不開吃,吃則離不開上面那七個字。當然,現在生活中已經見不到“柴”的蹤影,而是以天然氣取而代之。這句老話里面,最關鍵的一個字就是“米”,其他“油鹽醬醋茶”都是佐味或者調解品,只有米是實實在在不可或缺的主食。

 

日常生活中我們再熟悉不過的大米

 

對于我們現代生活來說,大米也是必不可少的食品,蒸米飯、炒米飯和大米粥基本上是我們每天都會吃到的家常便飯。那么,有多少人清楚,每天都要被無數人咀嚼的大米到底有著怎樣的“身世”呢?

大米,雅致一點的說法是水稻,原產于中國。關于這個問題,曾經有過一段著名的爭論,一直以來,人們都誤認為水稻的原產地是印度,因為在印度中西部的盧塔爾發現了碳化的稻谷,經過碳14測定,判斷其距今已有3700年的歷史。但是后來,經過對余姚河姆渡遺址的考察發現,那里已經碳化的稻谷有7000年之久。1993年,中美聯合考古隊在道縣玉蟾巖挖掘出碳化水稻,是距今為止發現的世界最早古栽培水稻,距今有14000-18000年之久。這更加充分地說明了水稻是發源于我國,然后才向西傳入印度,之后經印度傳至歐洲。時至今日,我國大部分地區,北至黑龍江省呼瑪,南至臺灣群島都有水稻種植地,另外在日本、朝鮮半島、泰國都是以水稻為主要經濟作物和糧食產出的國家。放眼全球,整個東南亞、南亞、地中海沿岸、美國東南部、中美洲和大洋洲以及非洲的部分地區都是水稻的生長區域。除了南極洲,世界上幾乎所有地區都有水稻的種植。

 

玉蟾巖遺址,在這里發現了4枚稻谷

 

玉蟾巖遺址發現的稻谷

 

 

我國歷代農書都有關于水稻品種的記述。宋代的著作《禾譜》中已經有秈稻、粳稻、糯稻、早稻、中稻、晚稻的劃分。這也是目前世界關于水稻種類劃分的基礎。

在我國,傳說是神農氏向人們傳播了稻米的種植技術,包括稻田的耕耘規劃和插秧。這當然只是傳說,比較靠譜的說法是《史記》中的記載。根據《史記夏本紀》所說“令益予眾庶稻,可種卑濕。命后稷予眾庶難得之食。食少,調有余相給,以均諸侯。”這句話的意思是命令伯益給廣大農民分發水稻種子,然后種植在水田中,還命令后稷分給大家食物。而下達這個命令的人就是大家所熟悉的大禹。大禹在我國古代史上比較著名的事件是治水,很少有人知道他還積極推廣了水稻種植。

 

大禹形象畫

 

在我國,水稻主要集中在長江流域機器以南地區,大米是這里人們的主糧。這其中的原因之一是地理選擇,南北氣候溫和,雨水充足,適宜水稻種植,另外還有歷史選擇。魏、晉南北朝以后經濟重心南移,北方人口大量南遷,促進了南方水稻生產的迅速發展。到了唐宋,南方一些主要的稻區成為全國稻米的供應基地。水稻的種植也隨著年代發生著變化。從宋代至清代,雙季間作稻一直是福建、浙江沿海一帶的主要耕作制度。到明、清時代,長江中游已以雙季連作稻為主。太湖流域從唐宋開始在晚稻田種冬麥,逐漸形成稻麥兩熟制,持續至今。據《天工開物》估計,明末時的糧食供應,大米約占7/10,麥類和粟、黍等占3/10。

我們所說的水稻指的是可栽培和可食用的水稻,這些是從野生水稻進化而來的。根據從河姆渡遺址中發現骨耜和骨鐮等文物,可以看出來在當時,人們已經懂得水稻的種植和收割。早期水稻的種植特點用四個字概括就是“火耕水耨”。這個成語出自《晉書·食貨志》,意思是用火來耕種,用水來除草,是古代頗為原始的一種耕種方式。可以想見,這種耕種方式的效率低下。水稻的種植技術,到了東漢有了一個飛躍。在水稻的集中種植地南方出現了較為進步的耕地、插秧、收割等操作技術。繼續發展,到了唐朝,南方稻田開始使用曲轅犁,大大提高了耕田的質量和稻米的產量,北方則施行耕—耙—耱整地技術。根據《陳旉農書》所記載,南宋時期已經對早稻田、晚稻田、山區低濕寒冷田和平原稻田等都提出了整地的具體標準和操作方法,這意味著當時的水稻種植技術已經非常成熟。

 

水稻種植圖

 

中國水稻的發展還與農田水利建設有密切關系。陜西省漢墓出土的陂池稻田模型中有閘門、出水口、十字形田埂等,生動地反映了當時稻田水源和灌溉的布局。在水稻灌溉技術方面,早在西漢《氾勝之書》中已提到用進水口和出水口相直或相錯的方法調節灌溉水的溫度。北魏《齊民要術》中首次提到稻田排水干田對于防止倒伏、促進發根和養分吸收的作用。南宋紹興年間畫家樓儔創作了著名的《耕織圖》,其中包括水稻栽培從整地、浸種、催芽、育秧、插秧、耘耥、施肥、灌溉等環節直至收割、脫粒、揚曬、入倉為止的全過程,是中國古代水稻栽培技術的生動寫照。

 

《耕織圖》一景

 

另外,提到水稻不得不提“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最近他正以被免去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職務的新聞再次成為熱聞。據悉,他之所以離開行政崗位,是為了更好地進行科研。從2000年到2014年,由袁隆平領銜的團隊總共實現了畝產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到1000公斤的超級稻攻關的四期目標。他不僅對于我國水稻生產居功至偉,他的研究成果甚至對環境世界的糧食壓力也作出了重大貢獻。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創新里程碑”原創 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

 

古代稻作的發展史掠影

圖文簡介

1993年,中美聯合考古隊在道縣玉蟾巖挖掘出碳化水稻,是距今為止發現的世界最早古栽培水稻,距今有14000-18000年之久。這更加充分地說明了水稻是發源于我國。